胡光亮
【摘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農村中小學面臨著許多困難,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需要我們積極去解決。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課程改革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66-01
1.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問題
1.1教育觀念轉變不到位
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思想觀念落后,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問卷調查表明,在思想觀念、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技術以及對新課程核心理念的領會這幾大基本素質中,有46%的教育局長(以下簡稱局長)認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位居第一。教師教育觀念轉變不到位的主要表現為:第一傳統教育觀念存在巨大慣性。目前,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是由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畢業后又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從事應試教育工作,很多農村教師雖然參加過新課程培訓,對新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仍然不自覺地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以陳舊、落后、單一的教學手段授課,課堂上依舊是“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滿堂灌,面對新教材,很多教師還是以時間+汗水等教學經驗上課。第二對新課程改革存在誤解。很多農村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開展教學并大量使用課件。
1.2師資結構不適應新課程改革
師資結構不合理的主要表現:一是教師的學科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小學的藝術課、小學英語課、信息技術課等學科教師嚴重缺乏,很多學校根本開不出這類課程,即使勉強開出大多是由其它課程的老師兼課,這就難以保證質量。事實上師資學科結構不合理的情況在發達地區也同樣存在。
1.3經濟實力貧匱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開展外出參觀、野外考察,創建興趣小組、個人或團體小實驗等活動是常有的事情,購買一些學習資料、儀器、設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活動要求學生與教師都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與時間作后盾,然而,在現實中,絕大多數學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經濟的制約,盡量也有一些學生家庭經濟雖寬裕一點,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與理解。教師的狀況更不容樂觀,原因之一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得不到保障,公辦教師工資雖然與全國同步搞了工資改革,卻只能按標準發放60%左右的工資,且拖欠工資是常有的現象。
2.解決農村小學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2.1加大課程改革培訓工作的力度,切實轉變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觀念
一是加強對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中小學領導和教研人員的培訓。因為他們承擔著領導、組織、指導實施課程改革的任務。他們的教育觀念如果得不到根本轉變,課程改革就難以順利推進。國家應盡快建立對這部分人員的強制培訓制度,對培訓的效果要進行考查,達不到要求者不得上崗。二是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他們的教育觀念得到根本轉變。對教師的培訓應在通識性培養的基礎上進行學科培訓。
2.2加快教師教育改革
目前,大多數教師教育機構的專業劃分過細,畢業生知識結構單一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而新教師上崗以后的再培訓,費時費力,影響新課程改革的進度和質量。各地學校教師編制都很緊張,學校希望新教師上崗后能盡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工作。為此,應加快教師教育改革,教師教育機構要多關注教育改革,配合新課程改革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當前,師資培養應在“淡化專業分工,強化專業整合”上下功夫。
2.3為新課程改革投入專項經費
經費不足是影響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許多地方政府沒有為新課程改革投入必要的資金,而學校自籌新課程改革經費又存在諸多障礙。建議為新課程改革投入專項經費,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課程改革經費劃撥渠道的暢通,杜絕教育經費被挪用的現象。建議改革教育經費的劃撥渠道,由現行的教育經費歸口各級地方財政部門劃撥,改為歸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垂直管理,以保證教育經費專款專用。
3.農村中小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特征的研究思路
3.1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特征樣本的選取
從另外的角度看,有效教學行為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學習成績不僅僅是教師教學行為引導的結果,更主要的是學生主體作用的結果,因此有效教學行為的界定應該主要從教學過程中教師行為是否有效來進行界定。有效教學行為的評價標準中也不能缺少對教學效果的評估,只不過對于教學效果的評估不能針對作為教學結果的學生成績,而是要針對教學過程的效果進行評估。
3.2有效教學行為特征的獲取方法及信度、效度檢驗思路
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實施者一定是具備先進的教學觀、課程觀、學生觀和教學技能精湛的優秀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特征也應從教學成績突出、教學技能精湛的優秀教師教學行為中觀察。
4.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對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并且還探討了有效教學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德強,吉艷霞.農村中小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4(04):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