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萍
【摘 要】初中學生處在青春期發育階段,若在學習方面引導不好,學生就會開始厭學逃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學科的特點是實驗較多,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比較突出,所以,教師們要很好的利用物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由于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疑惑很多,教師一定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對疑惑產生興趣,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教師也要關注每位學生對學習興趣的持久性,讓學生感受到他付出的回報,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一種習慣。
【關鍵詞】初中學生;學習;興趣
一、精心設計每個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由于八年級學生以前很少接觸實驗,所以對實驗還是有好奇心。但老師設計的實驗要足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比如,“水中折筷”實驗,在碗中放一根木筷,然后在碗中緩慢倒入水,學生看到接觸碗底的那端筷子翹了起來,是什么原因呢?引導學生思考,碗中沒水時筷子是直的,為什么碗中倒入水筷子就像折了呢?但取出來的筷子沒折,而筷子放入水中像是折了呢?引導學生們仔細觀察筷子是從水和空氣的分界面處折的,說明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緊接著讓學生探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的傳播情況,此時學生探究興趣非常濃,讓學生們分成小組探究,告訴學生入射光線至少要改變三次,還強調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光的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么有了入射光線就有折射光線,讓學生感受到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緊接著告訴學生過入射點做兩種介質分界面的垂線就是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是入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就是折射角。引導學生做完實驗后總結出三線兩角的關系,并強調光路可逆。在實驗的過程中,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實驗中,緊接著引導學生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水中折筷”實驗,讓他們利用光的折射規律畫光路圖來解釋,學生們通過畫光路圖解釋得很清楚。然后,再讓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利用光的折射規律進行解釋,學生思考后回答“海市蜃樓”“彩虹的形成”等生活中的現象。通過實驗現象,讓學生一步步進行理論的探究,最后總結的物理規律解釋了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學生也覺得學習沒有那么枯燥乏味了。
二、設計好每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能發現問題,說明學生在思索,也表示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疑惑,就是死學,其實到頭來無法達到學習的目的。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設計問題環節來激發學生思考,學生思索了就慢慢會對學習產生興趣,例如,“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課,教師首先要設問,哪位同學沒照過鏡子,同學們肯定都照過鏡子,既然都照過鏡子,你們在鏡子里看到的自己和本人一樣嗎?引導學生思索像與物的左右關系、上下關系、大小關系。給每個學生一塊鏡子,邊觀察邊思考邊回答,同學們肯定把左右關系和上下關系都搞清楚了,那么大小關系該怎樣確定呢?引導學生實驗,提問怎樣找到平面鏡中像的位置呢?讓學生思考用平面鏡做實驗好還是用平板玻璃做實驗好,最后學生思考后回答用平板玻璃做實驗好,因為平板玻璃能準確確定像的位置,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解釋,還有平板玻璃透光性好,教師接著提問:在暗一些的環境還是亮一些的環境做實驗效果好,學生思考后回答:在暗一些的環境中做實驗效果好。教師繼續提問:既然暗一些的環境做實驗效果好,那么選擇的物體是發光的好還是不發光的好,學生思考后回答,當然發光的好。教師繼續提問:那如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學生思考回答:找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教師緊接著提問: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系嗎?學生做實驗探究,點燃兩支相同的蠟燭,讓一支蠟燭放在平板玻璃一側,在平板玻璃中觀察像的位置,將另一支點燃的蠟燭與像的位置完全重合,這時提問學生:像與物的大小關系相等嗎?學生回答相等,教師提問:“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嗎?”學生回答:“相等。”那么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嗎?學生回答,對稱,那么像的大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系嗎?讓學生繼續重復上面實驗,讓蠟燭遠離平板玻璃,學生發現像的位置也已遠離平板玻璃,但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依然相等,學生最后得出像與物的大小相等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最后問學生像是實像還是虛像?學生找了一張白紙,將白紙放在像的位置,反復移動白紙,看能不能在白紙上呈像,結果白紙上找不到像,說明平板玻璃成的像是虛像。
三、正確評價每個學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提高課堂效果就得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要讓每個學生對教學課堂產生興趣,就得關注每個學生在課堂中思索什么?教師要對每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具有明確的評價和正確的引導。比如,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課中,先讓學生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的學生說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教師讓學生說一說猜想的依據,學生回答:比如,騎自行車時下破路段用手捏閘,捏閘時越用力,自行車就越容易慢下來,說明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這位學生回答的非常好,教師要鼓勵更多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具體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應用于課堂之中。因為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感興趣,你就會思考,思考了知識就學活了。
總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很多,教師只要細心研究、用心鉆研,就能讓學生喜歡上物理這門課,對物理學科感興趣,學生就會樂于探究、敢于提問,課堂效果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參考文獻】
[1]閆金鐸.初中物理課本[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閆金鐸.初中物理教參[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