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的教師培訓行業發生了改變。本文比較分析了傳統教師培訓與“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培訓的不同。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培訓在需求調研、培訓課程、培訓教學、培訓管理、培訓評價等過程提出了優化策略。教師培訓由傳統向基于“互聯網+”的轉變勢不可擋,教師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必須重構培訓模式和角色定位,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師培訓。
【關鍵詞】互聯網+ 教師培訓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04-02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統的封閉的教育環境,也正在影響著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師需要適應“互聯網+”時代,與時俱進、抓住機遇、提高能力,教師培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傳統的教師培訓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但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教師培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利用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更好地進行教師培訓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傳統的教師培訓與“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培訓的比較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培訓與傳統的教師培訓在培訓理念、培訓時間、培訓形式、培訓交互性和培訓課程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傳統培訓往往以專家為中心,以專家的講授為主,一般為面對面的班級集中培訓,培訓規模較小,若一味擴大培訓規模則會影響培訓效果,因而培訓成本較高,而且培訓時間固定,培訓課程和教師也在上課之前由培訓機構統一安排好,培訓交互性弱。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培訓是以學員為中心,可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的遠程研修,學習時間靈活,打破了培訓的“時空限制”,學員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培訓需求自主選擇課程,學習的交互性強,真正實現個性化教師培訓,大大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培訓,并不是簡單地把線下的培訓搬到線上,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將“人”、“物”、“環境”有機協作,整合各方面資源,提升已有的教師培訓模式,創造教師培訓的新常態。信息技術只是手段,利用互聯網來優化已有的教師培訓,培訓的核心是“教師的學習”。
二、優化“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培訓的策略
(一)重視需求調研
要想提高培訓質量,首先要了解學員的培訓需求,按需培訓。傳統的培訓大多不重視或忽視學員的培訓需求,或者需求調研只是走形式,根本不了解學員想要一個怎樣的培訓,培訓的效果不佳。
如今,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我們可以更準確、便捷地了解學員的培訓需求。在培訓實施前,培訓者可以利用網絡上的調研平臺,如“問卷星”等,來設計問卷和發放問卷,學員可以用手機或者電腦隨時隨地填寫。“問卷星”會自動匯總數據然后進行各類分析,進而形成一份詳細的調研報告。而且,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學員的學習歷程和學習特點進行分析,精確地掌握學員的培訓需求,從而為提高培訓質量提供了保障。
(二)優化培訓課程
傳統教師培訓的課程資源主要來源于授課教師的PPT課件或者專家講座的文本內容,內容較單一。但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可以利用網絡搜集各種資源。課程資源不是單一固定的,而是豐富又開放的。
傳統的教師培訓一般是在某一固定班級中集中培訓,但互聯網技術使得遠程培訓成為了可能,培訓者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集中培訓還是遠程的培訓。遠程培訓突破傳統培訓的時空限制,學員的學習時間更加靈活,學習的地點也不僅僅是課堂。學員可依據自身的條件,自由地選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課程都是在上課前由培訓者設計好的,但是每個學員的培訓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傳統的課程不能滿足學員的個性化需求,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員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學習的課程,專家再根據學員所選擇的課程進行指導和幫助,這樣課程更有針對性,培訓更具實效性。
(三)優化培訓教學
傳統教師培訓以專家講授為主要形式,專家是培訓的主導者。“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教師培訓的教學活動以及與之關聯的各要素發生了變化,讓教師培訓的教學生態重構成為可能。培訓的教師由原來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如何讓受訓教師理解、掌握知識的推動者,從傳統的“教書匠”逐漸演化成課程的設計者、開發者,知識接受的啟發者、引領者與合作者,培訓教師的功能更體現在引領方面。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模式也產生了變化,教師和學員都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學員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在課前充分地預習、復習和拓展。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更好地備課等。這樣就會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前課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學員與教師之間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獲得更多的互動和溝通,從而大大地提高培訓效率。
以往的教師培訓可用的教學工具簡單,僅僅是黑板、粉筆、電腦、PPT,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可利用的資源是豐富的,比如手機APP、微信等,教學形式多樣化,而且這些工具也在不斷優化,我們的教學工具也會越來越豐富,教學過程也會更加的有趣,培訓質量也會進一步提高。
(四)優化培訓管理
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設計一個新的網絡管理系統軟件來管理學員,了解學員培訓需求、統計學員信息、管理教學培訓、學員生活服務等,比如傳統的培訓展示教學成果需要制作板報、畫報等,現在只需有用手機或者電腦制作一個推文即可,微信等可以幫助這些教學成果更方便地展現出去。學員可以網上報名、網上簽到等,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管理系統留作業、發通知等等。一個智能化的操作系統會給培訓帶來許多便捷,將會大大地提高培訓的效率和質量。
(五)優化教學評價
傳統的培訓在進行教學評價時需發放紙質版的調查問卷,但現在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給學員發放電子版的調查問卷,這樣學生評價更便捷、培訓機構收集信息和統計時也更簡單、準確。
以往的教學評價基本是一次性的,在教學結束后或者在教學中期進行教學評價,現在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動態性的教學評價,學員可以對教學全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章節進行評價,培訓機構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也可以接收到教學評價,這樣可以及時地了解到學員的學習情況,授課的教師也可以根據學員的反饋,及時地做出調整,從而優化教師培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員再次回到教學崗位上,這次的教學培訓使他的教學產生了一些變化?是否對哪方面還存在著困惑?培訓后的信息反饋對改進教師培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的教師培訓中,統計這些后期的教學反饋非常困難,如今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跟蹤式的教學評價,培訓機構可以根據這些反饋得到一些建議或啟示,不斷改進,培訓也會更有針對性,從而大大地提高培訓的質量。
現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傳統的教師培訓向“互聯網+”轉變是必然趨勢,所以我們要主動去適應社會發展的腳步,及時地調整教師培訓的腳步,培訓機構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服務者、思想的引領者,改變培訓的模式與管理方式,不斷提高優化,才能開展質量越來越高的教師培訓。
參考文獻:
[1]果紅.“互聯網 +”背景下的教師培訓改革:著力點、著眼點、切入點、深化點、生長點[J].中國成人教育,2016(16):131-134.
作者簡介:
朱璐(1993-),女,吉林德惠人,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