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文
責任是公民素質的基石,是人格素質的核心。中國歷來重視責任教育。孔子的“當仁不讓”,孟子的“舍我其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李大釗的“鐵臂擔道義”,無不顯示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責任感。
2018年1月,我校成功申報東莞市“慧教育”專題研究項目課題《鎮區學校初中生責任教育策略研究》,為配合課題研究需要,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對我鎮兩所初中共發放10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28份。問卷中有3個問題與民族責任感相關,其答案讓我憂心忡忡。
問題之一:假期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A.旅游(61%);B.睡覺和玩游戲(35%);C.緬懷先烈(2%);E.其他(2%)。
問題之二:請說出我國的5位民族英雄。僅21%的學生能正確列舉出5個,其余的學生只能回答對兩三個。
問題之三:請寫出5句蘊含民族責任感的名言警句。其中符合要求的只占到33%,其余學生要么回答有錯,要么空白。
以上調查數據表明:現階段,從國家發展或民族發展角度思考問題的學生很少,心中裝有民族英雄或牢記與民族有關的名言警句的學生數量約占到三成。
初中階段的青少年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也是確定自我意識,學習社會角色規范的重要階段。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國家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梁啟超語),我國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當代的青少年。如果當代青少年不具備民族認同感,缺乏中國精神和文化自信,要實現上述偉大目標,那就是空中樓閣。
(一)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做到知行統一
民族責任感是道德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道德情感的提升,必須要以道德認識為前提。知之深,愛之切,掌握與民族責任感相關知識有利于提升我們的民族責任感水平。因此,挖掘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相關教育素材是提升學生民族責任感水平的重要途徑。雖然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教材偏重學校生活和社會公共生活,講授的內容以道德與法律知識為主,但其中與民族責任感相關的知識點也是俯首皆是。例如:
在道德與防治七年級上冊中,以下知識可以與民族責任感聯系起來。1.少年有夢:少年夢想與中國夢密不可分,與祖國共成長;2.學習點亮生命:學習對毛澤東革命生涯的啟發和幫助;3.我要飛得更高:通過參與廣泛活動,發現自己對國家的價值;4.中國人的家:中華文化中對家的相關內涵;5.養護精神:守護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6:生命的意義:做溫暖的中國人,偉人的生命價值;
在道德與防治七年級下冊中,以下知識可以與民族責任感聯系起來。1.培養批判精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2.開發創造潛力:科技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3.止于至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進步則國進步;4.豐富的情感:屈原.范仲淹.王昌齡.文天祥等愛國名言;5.讓和聲更美:心中有集體,識大體.顧大局;6.在擔當中成長:閱讀感悟:“這是我們的船”;
在道德與防治八年級上冊中,以下知識可以與民族責任感聯系起來。1.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2.養成親社會行為:積極融入社會,奉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3.待人禮為先:禮貌體現國家形象,體現民族尊嚴;4.誠信無價:誠信增強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軟實力;5.了解罪與罰 刑法中關于損害民族利益行為的規定;8.我的角色,我的責任:作為中華兒女做到“位卑未敢忘憂國”;9.不言回報和代價:承擔民族責任不言回報和代價;10.奉獻助我成長:服務國家和民族體現人生價值;11.認識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12.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戚繼光、黃遵憲、魯迅名言警句;13.維護國際利益的意識:樹立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責任感、使命感;14.捍衛國家利益:以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放棄個人利益;15.國家安全與我們息息相關:國家安全對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性;16.維護國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履行法律義務;17.為祖國成就感動自豪: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對未來充滿希望;18.勞動成就今天:中華民族素來以勤勞智慧聞名于世,每個崗位都是國家的建設者,少年要擔負民族振興重任。
在道德與防治八年級下冊中,以下知識可以與民族責任感聯系起來。1.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國人權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體會民族自豪;2.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題詞體會中華民族的偉大;3.受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接受義務教育對民族振興的重要性;4.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信仰破壞民族團結; 5.文化權利: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有利于民族文化自信;6.維護國家利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的密切關系;7.依法服兵役:依法服兵役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 8.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9.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10.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自主平等,熱愛本民族,促進發展;11.正義的力量: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正義的戰爭;12.守護正義:中華民族在“東京審判”中的身影和作用;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同理,沒有情感,就不可能產生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熱愛,沒有情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那是失敗的教育。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完成本課堂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挖掘和滲透民族責任感教育,也是我們職業的基本素養和高尚情懷。
(二)關注國內外時政熱點,激發學生民族責任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到:“教育就是把老師所教的知識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識的同時還留下了一點什么,這留下的一點東西就是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應該如此,道德與法治教育并不是要讓學生記得多少零碎的道德準則和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內心產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意識,這是我們課堂應該發揮的不可缺少的功能。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性格張揚,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獲得課外知識變得非常的便捷。當前的學生對國內外的時政非常的感興趣,許多青少年已經意識到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是緊密聯系的。當發生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相關的事件,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關注熱點新聞,具備時政的敏銳性,時刻思考時政材料能否為課堂教學所用,如果用?用在哪里?文字、圖片還是視頻?這些都是我們時刻應該思考的問題。
當美軍轟炸敘利亞,導致尸橫遍野,上述圖片和當年侵華日軍轟炸我國上海的圖片放在一起,將形成強烈對照,學生思考著民族的強大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系,思考著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民族憂患意識將油然而生。又如美國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中興公司因為缺乏掌握核心技術,被美國制裁的時候顯得無比的被動,雖然國家給予強大支持,但中興公司仍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學生討論和反思后,認識到中華民族要強大,必須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奮發向上,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教育選擇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強迫學生去學習,其效果是低下甚至無效的。學生具有了歸屬感,他們的學習才是積極的。在我們一線道德與法治課堂,還有很多的教師采用陳舊的教學方法,搞“一言堂”,學生對此不感興趣,認為那是老師的課堂,與自己無關,其結果自然無法參與到課堂中。所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組織學生尋找能體現民族責任感相關的材料,通過多種課堂活動,滲透民族責任感教育。如“紅歌比賽”、“紅歌創作賽”、“尋找民族魂”、“時政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激發學生民族責任感,做到潤物細無聲,學生樂于接受,避免了課堂教學的無趣和低效。學生通過感知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產生了民族責任感的體驗,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感悟,最后內化為自己長久的東西,那就是我們需要的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