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群
新課程背景下,追求和諧高效的音樂課堂教學是每一位音樂教師的共同責任。要高效,首先要和諧,如何在音樂課堂上奏響和諧之音、營造和諧之美,構建農村音樂的高效課堂,下面我談談自己一些的看法。
在教學中師生之間應該是充分協調合作伙伴,師生攜手共進。首先,構建平等和諧、相互交流的教學氛圍。作為音樂教師,她應該是“美的使者”,應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通過與學生共同參與音樂的體驗之旅,達到心靈上的溝通,這樣才能創造出高效的音樂課。如:教學《我今天上學嘍》一課,課前師生問好。通過音樂營造氛圍,通過動作表達情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點頭示意,表達真情實感。其次,要要抓住點滴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善于抓住激勵性評價,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起學生的信心,把學生當成朋友,傾聽學生的聲音,要和學生一起融入到音樂欣賞、音樂表演活動中,共同為追求美、體驗美、創造美而努力,我們的音樂教育將會獲得最佳的效果,完美地實現新課改的教育目標。
音樂是聲音藝術,總是以音響標志著它的存在,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并誘發美感的產生,教學中“聽”與“唱”的和諧是高效課堂的條件。
在現實音樂課堂中,簡單的一節歌曲教學課,教師往往從一開始要求學生就用手拍著節拍來伴奏欣賞,緊接是敲擊種種打擊樂器的伴奏欣賞,再下來是用肢體的動作、舞蹈來表現音樂,學生一直手腳不停,忙得不亦樂乎。多年的低年級音樂教學,我最大的感受是:低年級的學生總是不能安靜地用耳朵聆聽音樂。如教學《在農場里》時,一聽到音樂大部分學生往往都是口耳并用,影響到聽的效果,也就影響到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因此,在欣賞音樂《在農場里》之前,我要明確地告訴學生要聽什么——音樂速度的變化,還是情緒的不同,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有事可做,讓學生聽之有物,避免分心或不知該做什么的情況。對認真聽的學生多進行表揚,強調聽的重要性。通過對音樂的聆聽,能正確地把歌曲的力度、速度、節奏、情感把握好。從而更好地解決歌曲的音高,旋律走向等問題,使學生更從容而自信地演唱。
在音樂教學中,老師應自覺改變傳統的“我講你聽”填鴨式傳授模式,改變那種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的錯誤觀念。事實告訴我們,對于優美的曲調,動人的旋律,學生會主動聆聽,感受,體驗,這時教師只需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再多的言語也是多余的。在音樂課堂中要平衡“講”和“練”的和諧,教師要做到精講多練,強調學生的自主感悟。對于基礎音樂教學來說,過多的理論講解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會束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難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盡量要少,而且不要總是試圖用自己的思維詮釋音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想像。讓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獨立的方式去感悟音樂。如在《動物狂歡節》教學中,對所學的內容,教師給予暗示與引導,提供一系列的音樂相關的音響資料,由學生去發現問題,共同探索、分析、判斷、總結,尋求解答方案。
邊唱邊表演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如果歌詞通俗易懂,并容易用動作表現的話,盡量讓學生自編動作表達。小學的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模仿入手的,學生經歷模仿,才能更好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比如,在《走路》一課時,我根據歌詞編的動作,讓學生跟著模仿:小兔走路——蹦蹦蹦跳,小鴨走路——搖呀搖呀搖等等。在模仿的基礎上,放手學生去創新,如在學習《我也騎馬巡邏去》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來表示自己對歌詞的理解,學生對自己想出的動作表現得特別有感情,因此也練習的很認真。在音樂課堂中,要仿、創結合,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動作協調能力,讓學生從自然中得到創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