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瑜
近年來,“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行業的流行詞語。落實到美術學科,專家們提煉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核心素養。
在關注核心素養下,學校的學科課程既要體現本土文化的特色,也要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我校以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命名,肩負著發揚嶺南傳統的重任。作為年輕教師,我初步總結了如何逐步培養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
中國畫發展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而我校座落在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的家鄉員崗村。近年在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的推動下,本地人民逐漸提高對嶺南傳統文化的關注,致力發掘本土文化特色。
我們知道文化具有“人化”和“化人”的雙重性。文化理解指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和不同的文化現象,這一素養將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視野,用文化的眼光觀察社會和人類。當代社會,不同的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多元、重疊的文化空間,思考如何保留自己的優秀文化,如何借鑒其他文化的長處,從而才能使自身素養得到優化。學生在了解家鄉名人文化背景以后,不自覺增強了對學習中國畫的使命感。
嶺南畫派的精神重于“融合”與“創新”,這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中國畫的教學上,我舍棄了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方法,結合《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加強學習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給孩子們自由創作的空間。
在興趣培養早期,讓學生利用彩墨畫的形式進行創作,用國畫毛筆大膽地運用不同的色彩勾勒線條或渲染。學生進行彩墨畫創作時,不限制用色材料和用筆技法,讓畫面出現更多樣的效果。課堂上把作畫變成了 “玩”的過程:玩線條,玩色彩……創作題材則以校園生活、嶺南傳統民俗等為主,在自由創作中保留少兒的童趣童真。
“線條”是最簡單、最直接的繪畫表現形式,也是表達畫者主觀情感的主要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對寫生有著濃厚的興趣。寫生教會學生線條的種類、表現手法、用途和意義,明顯改善學生對繪畫的畏懼情緒。隨著學生興趣的增長和繪畫經驗的積累,我鼓勵學生舍棄鉛筆和橡皮擦,用圓珠筆、簽字筆等工具進行線描,增強學生繪畫的自信心,培養學生隨心寫意的繪畫習慣。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線條練習,在彩墨畫課堂上的學生基本都能不起稿便直接作畫,把事物和情景在畫紙上表現得酣暢淋漓,一氣呵成。
在老式的繪畫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大量臨摹成人化的中國畫,枯燥的學習過程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
在從教之初,我也曾擔心學生是否會因為長期繪畫兒童化的彩墨畫而無法往專業成熟的中國畫進步。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和表現都讓我更加堅定了對教學方式的信心:學生對繪畫培養了濃厚的興趣和大膽創作的習慣以后,會漸漸地內化構圖、色彩關系、空間造型等繪畫要素,懂得用不同角度欣賞和評價美術作品。高年級的學生隨著心智的成熟,逐漸不滿足于兒童畫的稚嫩,他們閱覽各類書籍、圖冊,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中國畫作品進行臨摹學習,并敢于提煉創作,畫面處理日趨成熟,繪畫風格有了明顯的轉變和進步。
美術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支持。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學生參觀美術展覽,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感知。另一方面,邀請知名書畫家到學校來開講座、即席揮毫,點評學生作品,使教學與觀摩融為一體,師生們得益頗多。
學校編制彩墨校本教材,讓全體學生在感受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培養對彩墨畫的興趣。學校的彩墨特色社團“拾香書畫社”,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校內定期舉辦書畫比賽,給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校內外舉辦學生美術展覽,交流、學習,向社會展示學校的彩墨特色成果,建立學生的榮譽感,提高美術學科在學生、家長心中的地位。
希望童年繪畫的快樂時光能打開學生面向世界的大門,讓“大膽、創新、不拘小節、細心觀察、善于思考、統攬大局”等彩墨畫中必備的素質成為日后學生處理任何事情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