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俏彥
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如果脫離兒童自己的生活講道德與法治,他們得到的僅是“關于道德的知識,是枯萎的道德語言符號和知識氣泡。”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深深感受到體驗的必要性,只有引領孩子在他們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在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進行體驗、感悟,才能產生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意識、法治意識,品德教學才會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從以下四方面來設計“生活體驗”方式,提升低年級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增加了法治教育,一年級上冊教材將規則意識分別滲入四個單元中,“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天氣雖冷有溫暖”,分別以自我——校園——家庭——自然的邏輯推進,從自我管理到投入社會生活,內容涉及校園規則、課堂規則、交通規則以及游戲規則等,從規則的約束引出法之嚴肅,從而促進小學生法律意識的啟蒙。
怎么才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了解并接受這些嚴肅的法治話題并愉悅地、自發地轉化為自身的行動?為此,筆者嘗試用“情境播報”,讓學生體驗“法”的莊嚴
教學片斷1:一年級上冊第六課“校園里的號令”之“升國旗了”
在教學中,筆者先和學生一起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的盛況,引導他們感受護旗手雄赳赳、氣昂昂的精氣神,感受升國旗時的神圣莊嚴。同時,引導孩子們認真觀察,知道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在四周的人群中,凡是軍人要行軍禮,少先隊員要行隊禮,其他人也應立正行注目禮。為什么要這樣呢?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筆者告訴他們: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
此時,筆者以新聞播報員的身份和語氣順勢“播報”相關法律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其中第13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家還專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其中第十三條規定,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的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并可以奏國歌或者唱國歌。第十六條規定,在直立的旗桿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
播報后,筆者再讓學生扮演天安門的觀看升旗的游客,《義勇軍進行曲》奏起,當屏幕中的五星紅旗冉冉升旗,全體師生共同肅立致敬,在莊嚴的情境下,學生自發地把剛才看到的,聽到的轉化為行動展示出來,體現出對國旗的尊重和對祖國的熱愛。
基于情境體驗的法律知識播報,增強了法律知識宣講的莊嚴感、嚴肅性,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這是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的法則,不允許任何人違反。播報時,如果能配上相關法律文件的圖片,在具有神圣感的背景圖片上呈現法律條文,或請聲音較為厚重、富有感染力的人士錄制朗讀音頻,再相機播放,就更能營造“法”的神圣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
統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亮點還在于變以往文字與知識教學的排列模式,通過童趣化的呈現形式,力求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也更加貼切學生生活。具體而言,教材采用繪本式的表達方式并增添了兒歌,在葆有童趣的同時,使教材更具可讀性與共鳴性。
一方面,教材通過繪本的圖畫向學生傳達信息,立體展示學生生活場景,給予學生可感的視覺支撐,更利于學生理解與想象。圖文表達的情景與事件具有生成性與延伸性,能夠給予學生教育與思考方向的引導。從教材分配格局看,繪本分為主版繪本與副版繪本。主版繪本多出現在正文中,通過圖示貫穿全文,展現主線內容。主版繪本畫面展現的學生狀態與現實中小學生活場景相似,如一年級上冊“上學啦真高興”中主人公照鏡子準備上學時,對學校的好奇,認識新老師與結識小伙伴時的喜悅,正是小學生初入學的場景再現。繪本圖畫推進的過程也是教育引導的過程,如“愛新書,愛書包”中倡導學生愛護圖書與合理裝書包等,反映了學生的真實生活,富有童趣與教育意義。副版繪本則往往在頁面下方,采用類似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如“交朋友”中兔子與小貓的友誼、“多提問題勤舉手”中小熊與小豬的對話鼓勵,“皮皮的故事”中小豬的個人成長等。繪本通過有趣生動的故事情景展現,輔以簡單文字深化主題,讓學生體味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與生活,從而對學生進行“友誼”“勇敢”“感恩”等情感價值觀的引導,更易于深入學生內心。
繪本式的表達更適合低年段學生閱讀,也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意愿和學習興趣;當學生閱讀了繪本后,老師要緊扣主題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情境對話、體驗中深化道德認知、法治意識。
教學片段2:一年級下冊第13課《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課本的繪本上有一個叫小布丁的小男孩,對于新搬來的環境心懷向往,但又害怕。在“小蝴蝶”的鼓勵下,大膽地走出家門,來到其他小朋友面前,畫面沒有出示小布丁的對話內容,但在最后一幅圖則展示了小布丁與其他小朋友高興地玩在了一起。筆者請學生們想象小布丁與其他小朋友認識的畫面,與同學們一起演一演。
第一位扮演小布丁的同學在小伙伴面前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小伙伴說:“好吧!”演完后,我請另一位學生扮演小布丁:“我叫小布丁,是新搬來這里住的。我能加入你們,和你們一起玩嗎?”對方馬上說:“好啊!我也想多交朋友呢!”對比這兩個場景,筆者請其他同學說說想法,在直觀的對比之下,同學們很快說出了交往的要點:結交伙伴要有禮貌,要先進行自我介紹,要用上商量的語氣;與伙伴交往要熱情大方,當小伙伴提出和你做朋友的時候,要熱情回應……低年級是建立學生“樂群”意識的關鍵時期,通過表演的方式善用繪本,凸顯兒童生活場景,加深了“生活體驗”,讓“樂群”的交往方式根植心中,內化為行動。
《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之所以將活動作為呈現形態,一方面是因為活動是主體存在的方式,學生主體是活動的承擔者,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可以弘揚其主體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養育法治素養的必由之路。無論學生的道德思維、法治思維、心靈智慧的發展,還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和提速,都是以活動為中介和載體,通過在活動中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可以說,注重和觀照活動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煥發生命活力之關鍵所在。
筆者經常設計游戲活動把學生中間發生的事情和學生身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梳理,整合到課程中,讓學生參與游戲活動,設身處地體會。這樣既豐富了教學,也促進了學生成長,讓德育在學生身上落地生根。
教學片段3:一年級下冊第13課《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在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從參與游戲到思考游戲把“樂群”意識滲透到行動中,筆者設計了“安全島”的游戲,規則是:1.全組同學站進安全島里; 2.不能踩線,不能觸碰島外的地方;3.注意安全,不能讓組員受傷。 筆者首先用嬰兒爬行墊砌成一個 “安全島”,由于島的面積較大,所以學生比較輕易地整組安全登島。接著,筆者抽掉了一塊爬行墊,“安全島”的面積立刻縮小,所以各組登島有一定難度,擠不上去,同學們議論紛紛。這時,筆者請各組同學坐回座位上,大家討論交流:我們怎么才能安全登島?討論完后,學生們匯報:有的說,大家可以單腳站著,不用占這么多位置;有的說,里面的同學擠一擠,外面的同學手拉手,防止摔出去;有的說,要安排一個組長指揮大家一個個輪著登島,不要擁擠……學生們的意見很到位,因為都是在實景體驗過所得到的經驗,而且也關注了同伴之間互相尊重,該如何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真正體驗到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等意見說得差不多,筆者再請其中一組同學示范完成游戲。這次這組同學很快就安全登島了,在成功的歡呼聲中,學生們再次感受到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和滿足,形成了對合作交往的概念和規則。
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道德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法律去規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彌補。只要教師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引入兒童的“生活體驗”,用智慧創設情境,讓法律知識有力度也有溫度,在悄然中走進童心,就能迎來法治教育的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