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保
瑤族民歌內涵深厚,在我國民族文化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乳源縣境內的瑤族為過山瑤,其音樂既有鮮明的瑤族特征,又具有濃郁的乳源地域特點。
通過瑤族民歌進校園,讓學生了解獨特的瑤族民歌,熟悉具有乳源本地特征的過山瑤音樂,感受瑤族音樂文化的精髓,自覺地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1.傳承瑤族音樂文化
由于瑤族沒有文字,傳承瑤歌需要口傳身授這種獨特的文化傳承方式。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瑤族民歌漸漸失去了根植的土壤,慢慢淡出了瑤族人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受到流行音樂文化的沖擊,瑤族音樂文化越來越難覓蹤影。學校將瑤族音樂帶入校園,融入課堂,通過歌曲演唱、欣賞、體驗等方式,感受瑤族音樂的藝術魅力,傳承瑤族音樂文化。
2.弘揚瑤族文化精神
瑤族音樂的成長史就是瑤族的發展史。通過對瑤族民歌的學習,領悟瑤族音樂的藝術感染力,提高學生鑒別真善美的能力,升華思想境界,弘揚民族精神。例如《盤王歌》敘述了瑤族的起源傳說、生產斗爭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教育學生尊重民族風俗、促進民族團結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3.構建多彩的音樂課堂
瑤族民歌不但帶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還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歌詞中運用了大量的襯詞,像“烏哎、烏哇、噢哇”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唱腔。在音樂課堂中融入瑤族民歌,能豐富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音樂課堂絢麗多彩。
1.規劃校本課程
認真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在完成國家初中音樂課程的情況下,開發具有瑤族特色的校本音樂課程。如乳源民族實驗學校在七年級安排以學唱和體驗為主,課程內容為學唱簡單的歌曲和跳長鼓舞;八年級以學唱歌曲、欣賞瑤族音樂為主;九年級以欣賞瑤族音樂為主,融入編創拓展。
2.編寫校本教材
通過專家指導和課題組論證,甄選思想健康向上、內容有趣易學、富有傳承價值的瑤族民歌整編為校本教材。如乳源民族實驗學校校本教材《瑤韻》,充分利用了乳源瑤族本地的音樂資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演唱”“欣賞”“編創拓展”和“瑤族音樂知識”四大版塊內容。
3.加強師資培訓
通過邀請瑤族民歌表演藝術家授課,與瑤族音樂教師交流等形式,掌握瑤族民歌的知識和表演技能;通過集體備課、課堂觀摩、撰寫教學反思等,增強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瑤族民歌和組織體驗活動的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4.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瑤族民歌
在歌唱教學中融入瑤族民歌。經過現代民族音樂藝術家的改編,許多原生態曲調的曲子改編成了現代曲子,如《盤王歌》《歌山瑤》等,曲調優美、朗朗上口。由于沒有了語言的障礙,瑤、漢族學生都能學唱,領悟瑤族民歌獨具特色的個性化表達方式。
在欣賞教學中融入瑤族民歌。雖然瑤族文化沒有靠文字記載流傳下來,但是在民間流傳的民歌,卻包含了很多瑤族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說等。通過課堂聆聽,了解瑤族民歌的內容,感受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在視唱練耳訓練中融入瑤族民歌。瑤族民歌的調式以五聲調式為主,音程構成形式多樣,和聲色彩豐富飽滿。將瑤族民歌融入到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以視唱、聽記等訓練,增強學生的聽覺能力和識譜能力,培養學生五聲調式樂感。
在課堂律動中體驗瑤族民歌。瑤族是歌的民族,也是舞的民族,比如瑤族長鼓舞。在音樂課堂上節選瑤族民歌音樂,結合瑤族長鼓舞的動作,編創成有趣的肢體律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節奏感。
在微課中融入瑤族民歌。微課是當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音樂教學課堂。通過音視頻編輯制作,將瑤族民歌知識介紹、歌曲欣賞、演唱技巧制作成微課,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瑤族音樂的認知,提高教學效率,拓展音樂知識。
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瑤族音樂氛圍。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瑤族民歌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藝術熏陶。如在校園文化長廊中圖文并茂地介紹瑤族民歌知識,在校園廣播中播放經典的瑤族歌曲,開展瑤族民歌演唱比賽等,提高學生學習瑤族民歌的熱情,體驗瑤族音樂的文化魅力。
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實驗學校實施“瑤族民歌進校園”以來,學生對家鄉瑤族民歌有了更深的認識,提升了對瑤族文化的認同感。同時,瑤族民歌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形成了學校的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