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峰
前段時間讀到一本有趣的書,讓我挺有感觸的,書名叫《噓!這是超神奇的作文魔法枕》。這本書介紹了一名叫高斯的小朋友,開始習作能力很差,于是班主任送給了他一個魔法枕頭。他躺在床上著睡覺,最后竟成了班里的“作文高手”。原來,他是通過神奇的作文魔法枕,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作文魔法王國。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作文王國竟然被一個惡魔控制了,高斯通過各種習作知識的沖關,最后戰勝了惡魔。文中各種驚心動魂的冒險之旅,引人入勝。閱讀后,我不斷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自己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要改變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活動是兒童的本能,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因此作文教學要聯系孩子的生活實際,將作文教學回歸到有趣好玩的活動中,讓孩子走進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讓孩子參與到活動和生活之中,有了感受,有了生活中的材料,才會從“要我寫”到“我要寫”,學生寫作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作文教學中,如何設計活動內容,創設情境是非常關鍵的。作文活動課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寫作的觀察不是隨意“觀看”, 它需要學生專注地察看對象的特征,并對這些特征做出自己的思考、評判、選擇,使之成為自己的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如,我設計的作文活動課是這樣的:
課前需準備材料:一個塑料杯,一盒大頭針,一瓶礦泉水。
當我走進課室時,手中沒有一本書,手里就只拿著這些準備的材料。跟以往有點不一樣,這個“不一樣”被很多同學發現了,“老師今天怎么沒帶書”,“帶這此東西干什么?” 就開始在下面議論紛紛了。我首先表揚了這些善于觀察的同學,發現了老師今天的“異樣”。被表揚的同學心里樂滋滋的。筆者馬上切入主題:“同學們,你們喜歡做實驗嗎?老師今天就給大家做一個實驗,主題是:我的猜想?!卑嗌弦幌抡ㄩ_了鍋,同學們興奮不已。我接著說:“我要把塑料杯倒滿水,而且滿到快溢出來止?!毙⌒囊硪淼節M后,接著問同學,“大家猜猜,如果老師再往杯里放大頭針,還能放幾枚?”同學們興奮回答道:“3枚”, “4枚” “5枚” “1枚”……接著我完成了整個實驗過程,最后我要求學生把這節實驗課的過程寫下來,并提出要求:1.寫清楚老師的實驗過程;2.同學們的各種表現;3.自己的想法及心情變化。由于同學們參與整個活動的過程,大家很快就涮涮地動起筆來了,同學們有了可寫的內容,也有了可寫的欲望,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在作文活動課中,孩子們的意識逐漸從關注自我轉換到關注周圍。特別是對新事物,會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交流、想表達。所以,開發這類型的活動課,確實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習作體驗。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光有表達的欲望,而肚子里卻倒不出一點墨汁,同樣也寫不出好文章。用詞不準確,語句不通順等問題都會出現。因此,語言積累很重要,特別是優美的語句, 在習作中會起到畫龍點眼的作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有效的語言積累,增加自己的知識量,這樣才能在寫作時文如涌涌之泉,產生神來之筆。若沒有豐富語言積累,學生的作文將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心中有情而不能抒發。所以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多讀書,讀好書。
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班上的閱讀氛圍?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在一次閑暇之余,我拜讀了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的名作《朗讀手冊》,真是受益匪淺。雖然這本書名叫《朗讀手冊》,但是并非一本傳授朗讀技巧的教科書,而是一本推崇通過給孩子讀書培養孩子閱讀興趣,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書,書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有一種深以為然的感覺。我仿照書中的做法,每天堅持給孩子朗讀10分鐘,是純粹的朗讀。剛開始我讀的是一個故事,然后是一篇短文、一段節選……每當朗讀時孩子靜靜地聽,課室安靜的連根針掉下都聽到。我感受到了孩子聽朗讀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沉迷,是一種期待。下課后孩子們都會迫切地跑到講臺追問我剛才朗讀的是什么書?第二天我再接著朗讀下一章節時,孩子們已爭先恐后地把內容說出來。因為孩子們在家中已迫不及待把書給讀完了,這是我經常遇到的事情。我心里很享受孩子們這種愛閱讀的激情,感覺收獲滿滿的。在平時教學中,我覺得學生對閱讀的喜好程度,與老師對書的愛好程度分不開,試想如果一個老師除了課本,在課堂上從來不討論其他書里的內容,那他的學生對其他書又會愛好到什么程度呢?因此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把我們的朗讀一起與孩子分享吧!只有孩子愛上了閱讀,才能積累大量的詞匯、語句,為習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作文最終還是要聯系實際,回歸生活的。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習作離不開生活。要讓孩子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要在習作中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內心的真情實感。要在生活中找到可寫素材,就必須教會孩子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是寫作的前提,是孩子思維的基礎,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習作寫好的。因此,要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多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各種美,用耳朵傾聽生活中種種聲音,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脈搏。
例如:“觀察自己的臥室”這一觀察練習指導,讓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自己的臥室,關且在習作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學生第一次的習作如下:
進入我的臥室,你首先看到一張床,再往里走,你會看到一個書桌,書桌旁邊是一把椅子,椅子旁邊是一個書架,書架里有好多書,都是爸爸媽媽給我買的 ……
在我強調描寫事物時需要賦予自己的情感的指導下,學生第二次修改后的習作如下:
“進入我的臥室,你首先會看到一張非常舒服的單人床,厚厚的床墊,干凈的床單,僅僅是看一眼就會產生濃濃的睡意。繼續往里走,你會看到一個結實但不是很漂亮的書桌,千萬別小看它,它可是爸爸親手為我做的,用爸爸的話說就是:“為了防止你駝背,為了防止你的眼睛近視,為了設計出一款科學的書桌,我把看家的本事使出了!”我的椅子沒有什么特殊的,但椅子旁的書架可大有“學問”了,它里面裝了很多種類的書,都是我愛讀的,有科普類的,有兒童文學類的,還有介紹世界各國武器的書呢!怎么樣,它像不像一個小小的圖書館……”
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事物一直陪伴在我們的身邊,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不論是人還是物,都與我們息息相關,相處久了都會有感情。哪怕是一張書桌,又或是一個茶杯,損壞了我們都會傷心、可惜。這種“傷心”,其實就是我們與事物之間有了豐富的感情。如果孩子在描寫事物時,有感而發,有情而抒,那么這篇文章就會“有血、有肉”,情感豐富、飽滿,讀起來就能引人入勝。因此,我們要用生活去打開孩子的思緒,學會捕捉生活中的靈動,開啟孩子們的寫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