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香
初中學生語文四項基本能力的培養是指依據課程標準,緊扣教材內容,在制訂四項基本能力的培養計劃、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四項基本能力綜合訓練的語文教學。考慮到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以及其他有助于學習、合作和信息交流的軟件等信息技術來開展工作的現象早已普遍,于是,為切合實際,與時俱進,這里所述的初中學生語文四項基本能力的培養探索便選擇在信息環境中進行。那么,在信息環境下,該如何對初中生進行語文四項基本能力的培養?
可以這樣考慮:先確定某項基本能力為訓練基點,然后依據該項能力的培養要求配與其他三項能力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視實際情況圍繞訓練內容要求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電腦、PPT或繪畫再現、音樂渲染等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情感和美感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特定的氣氛中主動積極地參與訓練活動,從而在輕松愉快中獲得訓練項目的知識能力。
如果確定聽話能力為訓練基點,可在選定聽話內容制訂訓練要求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中的聲像媒體進行情境播放、感情誦讀,以便學生產生感同身受的效果。然后讓學生復述,談理解,說啟發,發QQ、微信。再讓學生通過PC瀏覽器查閱一個或幾個與聽話內容、要求相關的文段與同學交流。最后讓學生以此次教學為素材,或擬題寫一篇記敘文,或提煉觀點寫一篇議論文,并鼓勵學生給文章配上通過電腦技術合成的畫面,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
又如確定說話能力為訓練基點,可讓學生扣緊說話要求進行暢所欲言,張揚個性,鼓勵其借助網絡表情符號,或配制音樂底色,或繪制簡單動畫等進行表情達意,傾聽者也可借助此手段進行質疑、評價等。在多媒體的催化下,學生說話的欲望會更為強烈,說話氣氛會更為熱烈。例如,徐老師主持《說說我家鄉的變化》的說話課片斷:說話伊始,徐老師就下載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讓學生欣賞,使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主題,進行熱烈的討論。學生發言時,其中C學習小組的代表從當今農民的衣食住行、勞作、娛樂等方面表現了家鄉人民生活的美好,還配制了演示文稿。對此,A學習小組這樣作出評價:繪制傳送了一幅右半臉兒笑左半臉兒疑的臉譜,還給臉譜配制了“今朝新農行風流/昨日農民活如何/變沒”的對聯。結果,贏得了師生理解、贊賞的掌聲。在學生說了聽了后,教師可趁熱打鐵,鼓勵他們把所說的所聽的選取一兩個角度記下來,發在自己網絡空間的師生交流群里,供同學們在互相閱看中進行點評留言。
上面所述是在信息環境下以口頭語言能力為訓練基點,帶動書面語言能力訓練的例子,反過來,也一樣能起帶動作用,達到語文四項基本能力的一體化訓練。
先說以閱讀能力為訓練基點的帶動法吧:在正式閱讀前,扣緊閱讀要求進行相應的小文段聽話練習,然后讓學生不拘角度地暢談理解所得,接著教者選擇與閱讀內容、主旨、寫法等相吻合的發言,用電腦技術給予有目的的裝飾后,展示在電子屏幕上,以渲染學習氣氛,引導、激勵學生進入閱讀,進行觸類旁通的閱讀理解。學生有前面所述的聽、說練習為“階梯”,此時的閱讀會顯得得心應手,對文段的理解會更為深入,質疑的問題會更為刁鉆古怪。因此少不了討論,少不了爭執,少不了向Internet求解的舉動。如此引發熱議的閱讀作品,怎能不讓學生或仿寫,或評論一番呢?如此精彩的閱讀場面,怎能讓學生的筆發呆,或讓學生的鍵盤停止躍動呢?
上文所說的徐老師是一位大膽革新、勇于嘗試的教者,她在寫作指導中堅持踐行與其他三項基本能力結合起來進行一體化訓練的原則。那么,在信息環境中,其該項目實踐的基本模式是怎樣的呢?
說來簡單,做起來也不乏新意、活潑輕松感。眾所周知,中學生的寫作訓練,一般都是在閱讀某類例文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創作的。故進行某類文章的寫作訓練時,先歸納該類文章的特點,整理該類例文的表達技法。然后讓學生在審清寫作要求后構思提綱,從而確定主題、選擇材料、采納技法。接著指幾名學生當眾念提綱,老師、同學在傾聽后進行客觀的評價。最后才是依據提綱寫作,隨后還可進行精彩片段的賞析活動。在訓練過程中,可電子制作一個易讓學生接受的公仔使者形象,起一個如“鴨先知先生”似的昵稱。以借其可親可愛形象配合教者組織教學、指導訓練;以針對訓練情形給其配上亦莊亦諧的語言、歌曲、表情動作等進行調侃,達到激活氣氛、啟發深思、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