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教師教學時要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引領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學會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并解決問題,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數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068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實際生活結合,引導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注重發展數學思考能力。所謂數學思考,就是在面臨各種現實的問題情境,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就是能夠自覺應用數學的知識、方法、思想和觀念去發現其中存在的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并能夠運用數學的知識和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數學思考作為一種“過程性目標”,實際上是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1]。
一、情境教學,引發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情境教學的方式可以將知識點合理地串聯,使學生清楚地發現知識間的聯系,找準學習的起點,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例如,在進行元、角、分的教學中,教師設置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情境,可以是百貨商店,也可以是文具用品店。學生使用手中面值不等的錢,到教師手中購買自己需要的物品。教師讓學生購買時自己找零,或者由一名學生扮演商店的售貨員,其他學生扮演消費者,在商店購買物品,學生自主完成活動。在這一情境教學中,學生不僅能夠認識到面值不等的貨幣,還可以明確商品在實際中的真實價格,在交易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思考應找零多少,使用加減法進行找零,并思考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相似問題應如何處理[2]。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引入情境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數學知識點融入實際生活。如“時、分、秒”的學習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與時間相關的情境。分數教學的過程中,可設計分蘋果:一個蘋果分成兩半,如果分給兩個人該如何分?一人分得二分之一。如分給三個人,每人分得三分之一。設置這樣的情境,可幫助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和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點,使其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可以結合知識點加以解決,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經歷探究,發展思考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進行圖形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并展開教學。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同圓或等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系”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果直接講授這個知識點,幾句話就表達清楚了,但不能讓學生對“同圓或等圓內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這一知識點經歷探索和獨立思考的過程,導致學生對知識點掌握不牢固,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首先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圓形。如硬幣、易拉罐罐底、瓶蓋等圓形物體,在課堂中讓學生對這些圓形物體進行觀察,通過看和摸感受曲線和線段的不同,感受什么是“圍成”。學生看見一個平面圖形能夠立刻發現“這個圖形是什么線怎樣形成的”,這就是數學的眼光。在教學直徑與半徑關系時,則可以引導學生經歷猜測、驗證、得出結論這樣一個過程,使他們明確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這就是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大小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測量及計算,發現任何一個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都得到一個固定的值,從而引入圓周率的概念。在對圓周率理解時可以進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式,由正五邊形周長的計算逐漸發展到正N邊形的周長計算,使用PPT幫助學生了解正N邊形的邊數足夠多的情況下,N變形與圓無限近似,再根據圓形物體的直徑與周長,得出一個圓的周長比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加深了學生對圓周率的認識和理解。最后,讓學生根據圓周率、圓的周長,計算圓形物體的半徑,引導學生思考圓的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圓周率的形成、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之間的關聯程度,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3]。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對圓的知識點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數學思考。不單單是圓的學習,幾何知識的學習都可以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原理,從而使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
三、循序漸進,推進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理論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新數學理論教學時要聯系以往的理論知識對新知識點進行導入。例如進行四則法則運算教學時,要用加減乘除計算法則的知識點引入,并且給出四則運算的例題,由學生自主思考例題的解題方式并發現解題規律,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最后教師隨機提問每組同學四則運算的規律是什么,并進行驗證。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知識點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四則運算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知識點引入,詢問學生在四則運算中是否能夠使用簡便的計算方式,讓學生尋找四則運算中的規律。從而引入數字相加過程中可以變換數字位置,但減法不能變換數字位置的原理[4]。
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四則運算相關問題,如在購買商品時,商品的價格是6元,如果給售貨員10元,則會找回4張一元紙幣。使用加減法的運算以及加法交換律,可以給售貨員11元,這時售貨員找回1張5元紙幣。教師使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深入發掘生活實際中的規律,主動進行思考,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