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道?顏坤林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是近來P2P網路借貸平臺的集中暴雷倒閉,怎樣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突顯出來的風險進行有效管理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本文從信息不對稱的視角探討在互聯網生態下金融風險的主要表現,探索風險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金融 風險管理
一、引言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的迫切性
2013年以來,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普及、金融抑制和監管的滯后導致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隨之而來是日益呈現出來的風險問題。由于互聯網金融融合了互聯網行業的隱蔽、高效屬性和金融行業的高風險屬性,擴散速度更快速、影響危害更廣泛、交叉傳染更嚴重、風險監管更困難。
截至2018年10月底,P2P問題平臺歷史累計涉及貸款余額約為1123.3億元,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149.9萬人(不考慮去重情況)。
2018年6月1日至7月12日的42天內,全國共有108家P2P平臺爆雷,相當于每天曝雷2.6家。風險一旦發生,對投資者乃至整個社會都造成嚴重的損失,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和監管成為了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客觀需要和重中之重。
(二)互聯網金融生態下信息不對稱表現的兩面性
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越高帶來的風險越大,同時引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最終導致金融市場失靈,風險事件不斷發生。信息不對稱在互聯網金融生態下的演化具有兩面性,在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和傳播成本的同時,又導致信息的隱蔽、轉移與分散,增加了信用風險,提高了雙方的交易成本。
一方面,互聯網搜索引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上的優勢在互聯網金融中的運用,極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在傳統金融中難以搜集的數據與信息,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條件下進行收集與處理變得相對容易。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雙方的信息匹配效率和資金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在當前征信體系和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仍不完備的大環境下,互聯網的虛擬性、隱蔽性使得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放大,交易雙方通過網絡平臺在交易者的身份驗證及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的情況下進行信息匹配和數據認證,這增加了信息驗證的成本,造成了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的提高,并可能增加交易的信用風險。
二、信息不對稱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表現
(一)虛擬交易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了道德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說明其實際上就是把金融服務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具有跨越了血緣和地緣、超越了人格和親情的特點,弱化了傳統金融交易者之間的社會人情關系紐帶,同時減弱了對信用風險的外部有效的約束,增加了道德風險發生的概率。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道德風險主要表現為融資者把資金投入一些具有高風險的項目或用作他途,損害投資人利益的行為。
(二)互聯網金融中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了逆向選擇
由于互聯網金融中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很多投資者把投資收益率的高低作為投資唯一決策的標準,導致一頭是投資者要投高收益的產品,一頭是融資成本的高企要求資金使用方選擇高風險的投資標的。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逆向選擇主要表現為投資者收益率的高低作投資決策唯一標準,融資者把高利率融來的資金投向具有高風險的項目。風險控制作相對比較好的優質平臺因收益率相對比較低無法吸引大量客戶、無法發揮網絡經濟效應而處于生存困境,同時以高收益產品迎合投資者需求的劣質平臺,實現了野蠻生成,從而加大了交易的違約概率和信用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措施
(一)加強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教育,優化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
多年來由于“剛性兌付”的頻繁發生,獲取專業相關信息成本高昂導致大多數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薄弱,加強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對金融消費者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有效的金融消費者教育,有利于投資者了解金融產品,為其在投資與理財的決策過程中提供理性的參考,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只有讓投資者更好地了解金融、享受金融服務,有效防范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專業知識的教育和普及,降低專業領域的信息不對稱,提高金融消費者對互聯網金融本質的認識。金融的功能與屬性從未因為互聯網金融而改變,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是金融市場的一種工具和模式創新,并未超越金融的范圍。優化金融生態,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加強信息披露,營造良好業態
互聯網金融體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就是信息披露和信息保護。沒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嚴格的信息保護加上互聯網金融的服務方式具有虛擬性的特點,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放大信用風險、信息安全風險等風險產生的負面影響。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沒有形成一個關于信息披露、信息保護的行業標準,制定和實施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信息披露和信息保護的行業標準是當務之急,也是打破信息不對稱的重要一步。
實現信息共享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打破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藩籬的同時打破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信息藩籬,實現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成本,為互聯網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不可缺乏的基礎條件。
(三)完善行業自律,創建陽光行業
行業自律是指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為了共同的權益組織起來,通過行業內部協作、調節與監督,實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做好行業自律是建設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首先,行業自律有利于國家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行業組織可以通過自律機制有效地解決互聯網金融交易活動中的具體問題,從而對國家在宏觀監管活動中運用行政、法律方面的不足之處進行彌補,協助政府加強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管理;再次,有利于行業經營和協調內部關系。在從業機構層面,互聯網金融機構應持續提升其自身風險防范的意識和能力,使風險始終處于可承受、可管和可控范圍內。最后,有利于協調社會關系和提供社會服務。行業自律組織作為行業利益代表,它可以以行業的名義與社會各行業、各有關部門發生橫向聯系,妥善協調、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互聯網金融行業嚴格依法經營,降低社會大眾對行業認知的誤區,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的職能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完善和使用的不規范增加了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各種風險的發生。完善全民的征信體系和規范使用應對互聯網金融中的各類風險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完善的征信體系由誰來做、怎樣做、怎么樣形成征信體系規范的使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個問題。首先,建議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聯合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工商等部門一起依托現有征信體系,通過匯集傳統金融機構相關征信數據以及互聯網金融企業收集的征信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收費的互聯網征信體系。再次,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運用大數據系統和技術建立企業網絡征信評分系統,為防范風險做好信用基礎建設。最后,規范征信信息的使用標準,對濫用信息的主體進行嚴懲。征信體系的完善和使用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對稱,維護投資者和融資者的利益。
(五)大力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和法律體系
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式發展已經超越了傳統金融業態的經營邊界,對當前的金融監管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于監管主體的不明確,互聯網金融領域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技術的不完善,已導致較多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實際已行走在法律的邊緣。促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和法律體系已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首先,梳理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現有法律法規,結合互聯網金融特點加快行業基礎性立法工作;其次,針對業態不同領域,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針對涉及的不同領域,建立以“一行兩會”為主,相關部門為輔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體系;最后,針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交易活動的特點,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加強非現場監管,同時有效建立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同時注重監管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效維護互聯網金融市場正常秩序。
四、結語
信息不對稱在互聯網金融生態下所展現的兩面性: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提供了金融工具的易得性和信息匹配的快速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當前征信體系不完善、金融業務信息共享和保護發展不到位、剛性兌付和金融抑制仍然存在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和運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信息不對稱,使得互聯網金融有著比傳統金融更高和更為復雜的風險。
在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引導互聯網金融創新和健康發展,避免和削弱其負面影響,發揮其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在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呈集中爆發的態勢下,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在信息不對稱視角下構建針對互聯網金融特有的運行規律獨有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實現公平與效率、競爭與壟斷、市場創新與政府監管的平衡。
參考文獻:
[1]王倩,吳承禮.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生成機理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6(9).
[2]劉旭輝.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和監管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15.
[3]姚國章,趙剛.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
[4]何文虎,楊云龍.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的視角[J].金融發展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