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初
摘要:金融控股集團是我國整合地方金融資源、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本文從投資新興產業、獲取上市平臺、專業化職能分工、重大項目協同和風險控制幾個方面,提出了金融控股集團的投資戰略,對壯大金融控股集團資產實力,提升經濟貢獻能力方面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金融控股集團 一體化戰略 PPP 資產證券化 風險控制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金融業逐步對外開放,中國開始有條件地試點金融綜合化經營,修改了有關法律,為發展金融控股集團創造了一定的空間。2005年初,我國國家、省、市、區及民營的,具有金融控股集團性質的企業達到300多家。如今,已經基本確立了由大型銀行、大型央企及省級金融控股平臺三種類別的金融控股集團,其中,省級金融控股集團在全國32個省份已全部覆蓋。根據政策規定,各省級層面金融控股集團只允許設立一家,這也為金融控股集團主體帶來了稀缺性。然而,對金融控股集團的資產狀況、財務狀況、業務布局、地方經濟貢獻等方面對比發現,各省金融控股集團業務類型不一、發展規模差異大、對當地經濟貢獻能力參差不齊,與“通過建立金融控股集團模式來實現綜合化經營,增強金融機構競爭力,提高金融業效率,推動金融業發展,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的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與金融控股集團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不足密不可分。目前,省級金融控股集團運營模式有兩種,一是“大總部”模式的越秀金控集團、上海國際集團,核心金融牌照與經營實體均在集團總部,由集團總部直接投資;二是“小總部”模式的江蘇國信集團、山東魯信集團,主要是集團公司對下屬多個金融、實體子企業控股,總部以履行股東職權的方式對其進行監督管理。但兩種管理模式中總部的職能均為投資管理,投資管理是金融控股集團的核心業務。加強金融控股集團的投資戰略研究,對其發展壯大、穩健經營,提升經濟貢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金融控股集團投資戰略
(一)加大新興產業投資力度
多措并舉開展多元化投資業務。一是整合盤活金融控股集團內部存量基金,拓展優化新設基金。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金融服務、健康環保產業、國企改革等六大板塊,拓展優化增量基金,支持重點產業領域發展。二是搶抓重點投資項目,支撐戰略發展目標。為保證大產業基金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搶抓絲路能源基金、PPP發展基金、能效基金、互聯網金融發展基金、環保產業基金等重點投資項目的開展、落實。三是拓展中長期項目培育,穩步擴大項目儲備。逐步設立并運營包括:省級天使投資基金、大數據產業基金、軍民融合產業基金、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金、新材料產業基金、基礎產業基金、國企改革基金、金融并購基金等創新基金管理業務,建立儲備資源穩定、有序發展的基金管理平臺,促進投資基金惠及產業、民生,保障集團公司戰略有效實施。
加強投資公司市場化投融資能力建設。一是加快推動投資公司市場化改革。通過改制重組、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做大資產規模,增強投資公司實力。二是建立市場化投融資機制,積極探索多層次資本市場業務和國企改革兼并重組業務,提高投資收益率。擴大直接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探索與銀行合作開展投貸聯動業務。三是加強與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合作、交流,建立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關系,創新業務發展模式,通過設立定增基金、新三板基金、并購基金等,尋求投資機遇,實現業務轉型和快速發展。四是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重點圍繞通用航空、市政供熱、水務等領域,借助PPP項目運作,運用基金等現代金融手段,以行業為主線,聚集產業、技術和資金等優質資源,實現行業整合。探索推進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技術進步,推動PPP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設施服務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二)獲取上市平臺資源
全面實施上市發展戰略。構建上市工作推進機制,設立專門部門作為上市推動主體,加快企業上市步伐。積極推動所屬企業上市。一是重點推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盈利能力強、資產質量好的所屬企業股份制改革,發展成為主業突出、資源配置能力較強的市場主體。二是充分利用基金運作優勢,開展投后管理和上市輔導,推動若干家股權投資企業實現上市。三是強化產業鏈整合,通過并購重組、借殼上市等方式,促進企業規模擴張。
推進存量資產證券化。開展投資項目資產證券化。按照規模集優、抱團增信、整體盤活的思路,認真梳理集團投資項目,分類甄別出優質項目,通過結構化分層機制,探索資產證券化業務,完善增信措施,增強市場吸引力,提升投資運營效率。加強不良資產處置,加大不良股權項目退出,利用國有資本處置平臺,盤活集團存量資產。設立并購基金。搶抓國家國企改革和產業整合的新機遇,設立并購基金,采用兼并整合、參股等方式,參與金融企業增資擴股、戰略性新興產業重組、國企改革等領域,促進資源整合,推動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專業化職能分工
金融控股集團各子公司投資項目,行業不同,投資規模不同,投資期限不同,業務領域交叉,項目拓展渠道各異。應根據各所屬企業情況,將股權投資、債權投資、資本市場投資等投資類別劃分至各子企業。進一步理順各投資類企業分工,在投資規模、投資類型、投資方式或投資領域上,采取差異化戰略,細分投資業務領域,避免內部競爭,做專業化投資企業。
金融控股集團部分擔保子公司下設投資公司,依托擔保項目資源,開展過橋貸等業務;部分基金公司下設投資公司,選擇優質項目開展相關跟投業務。該類業務往往營收情況較好,粉飾了一級子企業真實的業務開展情況。同時,此方式將自身主營業務外的業務需求鎖定于一級子企業內部,不利于金融控股集團總體協同戰略,且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金融控股集團總體協同戰略要求項目信息、客戶信息共享,優質項目在一級子企業間互相推薦,在專注于主營業務的同時,實現內部效益最大化。應將各一級子企業下設的各類與主營業務無關的二級子企業合并集中,將現有的股權投資、債權投資、銀行委托貸款業務合并至現有一級子企業,將過橋貸等新增業務新設一級子企業集中經營。
(四)重大項目協同
金融控股集團的運營吸引省內一批重大項目資源,應加大對支持省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用于集團一體化戰略,促進優質項目資源在金融控股集團投資、基金、擔保、交易產業鏈上深層次循環。大多數金融控股集團擁有多家交易所,涉及產權、股權、金融資產、農村產權、環境權、有色金屬交易等,可參照重慶聯合交易所,建立大型交易集團,從客戶資源獲取、交易系統建設、營銷渠道拓展等方面協同發展,打造一體化的交易平臺。
(五)建立明晰的投資管理制度體系,提高風險控制水平
金融控股集團投資業務的特點是投資項目數量多、周期分布不一、金額大小不同、行業分布廣、地域差異大,給投資項目開展過程中的風險把控帶來了較高難度。針對部分金融控股集團投資管理在風險管理的組織、制度、決策和技術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規范、不完善以及流于形式等現象,需要優化現有的《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建立“1+n”投資管理制度體系,從項目初審、盡職調查、審議決策、跟蹤評價等方面出臺全面無死角的工作細則和流程,確立投資前、投資中、投資后管理的要求與程序。設置投資決策委員會,作為總經理辦公會、黨委會、董事會等決策機構的前置補充,從專業角度有效提出投資建議。建立投資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流程透明化、便捷化。
從投資前、投資中、投資后及風險出現時進行控制。事前調查時最重要的風險管控環節之一,具體可分為項目準入、盡職調查、風險評估三個細分流程。根據不同類型項目,設置相應的項目準入條款,細化管理模式;盡職調查環節,嚴格遵守出臺的調查規范,并不斷細化、完善盡職調查;在開展項目審批之前,需由項目推薦機構、項目盡調機構、項目審查部門出具審慎的風險評估意見,再由投資決策委員會出具最終意見。得出企業信用風險評估結果后,進入事中評審環節,包括項目審查、項目評審、項目決策和項目實施四個細分流程,均需要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并嚴格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