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廣輝
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方法。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大致了解新課的知識點,發現疑難問題,還能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要學好數學,必須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一般是指上課前對新知識的自學準備,但初次接觸預習的學生缺乏具體的實踐和方法的指導。因此,教師應選取有代表性的內容,在課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進行預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預習方法。
1.幾何課的預習
在幾何課學習中,概念的學習毫無疑問是重點之一,概念不清,一切都是空話。然而這個重點卻恰恰又是一個難點,因為概念比較抽象,要掌握抽象的概念對于初中生來說并非易事,所以,加強課前預習很有必要。
通讀內容,了解主要數學知識。讓學生在通讀新課內容的基礎上,動手畫圈知識要點、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從整體上了解新的數學知識,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概念、結論劃出來,使新課中的主要內容顯現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為理解和掌握知識做準備。
細讀內容,理解主要知識點。首先,學生在對知識點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導學生怎樣“消化”這些知識點。其次,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又一個重要方式,學生在預習時, 也應該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對于《矩形》 的預習,我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例子,像鉛筆的面盒、魔方、藥盒、數學課本等的面,并讓學生量一量這些物體的長、寬以及角的大小,使他們有一個感性的認知,以便于為進一步學習矩形的性質作好鋪墊。
2.代數方面的預習
代數中,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數學課中的重點。雖然計算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不像概念課那樣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簡單。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計算方法有個初步的了解,使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其所以然。
首先要看懂例題。老師應該相信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是有一定的學習經驗的,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應該建立在他們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無論是新教材還是老教材,在計算的編排上都會有例題提供。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這些方法,到了課堂上,學生就可以專心致志地解決學生在預習中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把知識學得更深、更廣。
其次就是嘗試練習。教材中往往會創設一個情境,以其中的一種情況作為例題,而剩余的幾種情況則為學生提供了嘗試練習的機會。通過嘗試練習,可以檢驗學生預習效果,這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就要通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預習習慣是學習效果的關鍵。在預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覺地養成預習的習慣。
對學生的預習過程,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及時地檢查、評價、反饋,旨在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思考的主動性。如對于《三角形的內切圓》一課,經過課前的預習,一開課我就問:“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習說一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我接著問:“你們都預習了哪些內容,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的?”學生紛紛回答,內切圓的圓心、半徑是怎樣確定的,等等。每次我都將學生自己沒解決的問題簡單地記錄在黑板上。然后予評價補充。我根據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與流暢性、“疑問”的數量與質量、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課前預習作出評價。
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假如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那么他對內容的熟悉程度要比沒有預習的同學要高,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也高,課堂上的表現也會更好。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平分線》時,當我提出讓學生說說對三角形內角平分線和認識時,預習過的學生把手高高舉起,而沒有預習過的學生則眼光躲閃,這分明是在向老師發出信號:老師,我不會,最好不要叫我回答。 這樣鮮明的對比,足以讓我們信服:課前預習確實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