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
從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必要性出發,通過對當前大學生誠信狀況分析,從社會、家庭、學校、學生四個方面闡述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找到癥結所在,提出高校建立學生征信體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從國內外的經驗角度論述如何建立大學生征信體系。
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習總書記強調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高校把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作為根本問題,也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從黨和國家事業的高度出發,將這一根本任務進行深化和落實,是教育現代化的新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生命線,說到底是落實做人工作的一線,要以學生為中心,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從德抓起,錘煉學生的基本素養、品格和定力,有大愛,有胸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立德樹人,以信為本。人之信則立,行之信則達。信為高校學生安身立命之本,是人才培養之魂,是知識正向轉化的基礎,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所謂征信,源于《左傳》“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是否算數,是可以得到驗證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征信被詮釋為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個人建立信用檔案,依法采集、客觀記錄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對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一種活動。社會上應用廣泛的“信用記錄”,說的就是征信。隨著現代征信系統的發展,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有了除居民身份證外又一個“經濟身份證”,也就是個人信用報告。近幾年,大學生誠信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和高校的普遍關注。校園貸透支、信用卡套現、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拖欠學費等一系列誠信失范行為充斥著高校。面對經濟的發展和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及就業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等社會現象的凸顯,大學生的征信研究僅局限于此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要求。高校在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同時,建立學生個人的征信體系將會是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從制度上的一種約束,同時也是誠信教育的另一種輔助手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誠信氛圍,征信體系的建立也是對學生誠信的一種很重要的證明。因此,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在高校建立學生個人征信體系是很有研究意義和現實價值的。
就目前狀況而言,當代大學生誠信狀況的總體是好的,能夠積極履行承諾,做到誠實守信。我們對大學生在責任、金錢、人格、幸福感等相關問題方面進行了調研,結果94.5%的學生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同時,部分學生對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生在世,吃喝二字”這些不良道德觀念也表示認同。
作為“90”后“00”后的當代大學生,他們是在兩代人的呵護和溺愛下成長起來的。家庭教育中“重成績、輕品德”的現象屢見不鮮,只看重子女知識能力的培養,而忽視誠信、合作、責任等良好品德的培養,導致孩子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誠信理念。不少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虛作假的事,在誠信意識和行為上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從而影響到孩子誠信品質的形成。
高校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實際過程中仍然是重智輕德。在德育教育方式上也是以大道理灌輸、說教為主,沒有發掘出更好的形式,忽視情感教育和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誠信教育也表現出路徑狹窄、內容模糊、缺乏實效性。此外,教師個人行為的不誠信等,也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問題不斷凸顯。虛假廣告、假冒偽劣產品、拖欠賴賬、偷稅漏稅、走私騙匯、毒奶粉、毒膠囊等失信行為對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誠信品質的養成產生了消極影響。同時,社會上的行賄、受賄等貪污腐敗現象以及一些不正之風也影響和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制觀的形成,導致部分大學生誠信觀念淡薄,出現各種誠信缺失現象。
“90”后“00”后大學生具備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特點,同時道德敏感性和道德判斷力相對較弱,容易把觀察到、了解到的社會消極現象當做社會本質,放棄誠信原則。許多大學生談起誠信頭頭是道,但也承認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失信現象在自己和同學身上時有發生,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不一致,這就導致大學生隨波逐流,經常做出不誠信的事情。
學生征信體系需要收錄各種學生的個人信息,法律保障十分重要。相對國內剛剛起步的學生信用體系而言,國外的學生信用系統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就已經建立了個人征信系統。就目前我國高校的情況而言,應很好地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收集相關政策法規,建立高校學生征信體系的法典,為高校學生征信體系建立提供法律保障。這就需要政府出臺建立和完善與征信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建立相關的懲罰機制,保障學生個人信息的安全,同時對不真實的信息進行懲處。
1.統一征信標準。誠信信息數據的征集應履行公正性、真實性、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則,明確征信的內容和對象,利用科技手段,嚴格區分公共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妥善處理好公開信息和個人隱私的關系,切實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2.建立誠信教育機制。第一,要轉變傳統誠信教育中的唯利傾向,樹立誠信是立身之本的教育觀念;第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生征信制度;第三,營造良好的誠信道德修養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第四,建立監督和嚴懲制度,發揮同學們的監督作用,讓不誠信的行為暴露在陽光之下。在這種環境下,學生自然會關注自己的誠信狀況。
3.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建立誠信檔案,完善信用記錄。學校設立規范的信用信息體系,對數據的公正和準確程度要進行認真研究,形成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規范大學生信用信息的錄入,保證數據的公平、客觀和透明。在建立檔案的過程中,要從新生入學開始,建立個人信息、記錄與學籍信息相符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資料。在校期間,建立個人誠信記錄,包括在校情況、學習情況、參加活動情況、早操出勤情況、誠實守信的相關記錄等;畢業時,建立就業狀況記錄,對有助學貸款的學生要對還款情況進行跟蹤,建立動態的數據庫。建立畢業后的信息檔案,把畢業就業去向、工作單位地址、有效聯系方式等信息納入整個征信系統中。
面對就業和社會競爭壓力并存的當今社會,學校要與社會緊密結合,加大誠信的社會輿論和社會監督力度,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同時學校與企業聯合,把征信情況納入企業招聘的考核條件中去,使失信者為其失信行為付出代價,會對大學生的失信行為有很強的約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