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君 鄧璐娟 張志鋒



摘要:本研究嘗試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通過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進行多元化、過程性和全面性的評價,達到促進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改進的目標,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互聯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教學評價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陸續出現,各大高校都在嘗試著進行教學改革,以往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經不能實現對教學改革后的新的課堂教學的全面評價。本研究嘗試提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以實現對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評價。
一、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
課堂教學評價,即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測量與評價的總稱,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教師的教學所進行的測量和評價。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評價的重心,改變原來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要求不僅要對“教師的教”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的學”進行評價;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互聯網+”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本研究中,“互聯網+”是讓互聯網與高校教育行業進行融合,建立線上教學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移動學習平臺等)和網上評價系統(課堂教學評價系統、學生評教系統等),改變固有的課堂教學方式和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使得高校課堂教學不僅進行在教室,還可以運用網絡進行遠程教學。課堂教學評價不再只是評價主體聽課后填寫課堂教學評價表,評價主體還可以錄入網上評價系統,以供教師及時查看和改進?;凇盎ヂ摼W+”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改變了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式,實現了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多元化、過程性和全面性的評價。
二、課堂教學評價現狀
(一)評價主體不廣泛,評價內容不全面
目前,國內大多高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主體主要包括學校各級領導、督導專家、學生以及同行等,缺少教師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社會評價。多數大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都是針對“教師的教”制定的,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不全面。
(二)評價標準統一化,評價方式較為單一
多數高校教學管理部門針對全校課堂教學評價采用統一標準,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課程和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這種評價標準不能正確反映課堂教學的情況,評價結果較為片面。另外,大多數高校實施的課堂教學評價針對“教師的教”一般主要有隨堂聽課評價和期末學生系統評教兩種評價方式,評價方式比較單一。
(三)評價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目前,多數高校的課堂教學評價過程
不規范,缺乏連續性,沒有建立良好的“反饋一改進一提高”循環運行機制。另外,課堂教學評價結果多用于評職稱、評優評先,并沒有發揮其發現問題,促使教師和學生改進教學、共同發展的作用。
三、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思路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補充擴展評價內容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部分內容的評價。對“教師的教”的評價主體除了原來的領導和專家評價、教師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還包括教師自評和畢業生評價;對“學生的學”的評價主體除了原來的教師評價,還包括學生自評、同學評價、實習單位或用人單位評價。這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實現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另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還需要經過畢業生、實習單位或用人單位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學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才能檢驗是否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評價目的。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
對“教師的教”的評價方式
對“教師的教”的評價方式主要包括隨堂聽課評價方式、學生網上評教方式、自我評價方式和調研方式。隨堂聽課評價方式通常適用于領導、專家評價和教師等同行評價。隨堂聽課后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評價系統進行評價,該評價可以針對對應指標的各個要點逐一評分,最終給出評價總分,同時可以提出評價意見。教師可以通過該系統及時看到自己被評價的成績以及評價意見,隨時調整課堂教學。學生網上評教方式適用于學生對授課教師的教的評價,兩次評價分別設置在課程的開設中間和結束后,如此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評價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自我評價方式是由教師通過觀看課堂錄像觀察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狀態、學習參與程度以及通過線上教學平臺了解學生學習和測試的數據,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評價的方式。調研方式則主要適用于畢業生對教師的評價。
對“學生的學”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學”的評價方式主要包括線上教學平臺生成的形成性評價方式、線下課堂學習過程評價方式、期末考試成績生成的總結性的評價方式和調研方式。
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強調學習的過程性及知識掌握的過程性,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主要適用于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線上教學平臺(如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超星學習通等)
可以記錄學生在平臺上觀看課程視頻的方式和時間長短,記錄學生的測試成績,它能夠完整地反映出學生在線上平臺學習的情況,學生可以及時認識到自己學習存在的問題,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法。線下課堂學習過程評價方式適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同學評價、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變化、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參與程度、最終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同學評價、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三種評價方式相互補充,最終使評價結果比較完整地體現出來。期末考試成績生成的總結性評價方式是由教師在課程結束后通過期末考試成績給出的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調研方式適用于獲得學生實習期間實習單位的評價,或者畢業后工作期間用人單位的評價。
四、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一)評價“教師的教”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解惑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生逐步獲得全面發展。評價“教師的教”是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師素養等一級指標出發設計二級指標要點,具體如表一所7K。
(二)評價“學生的學”
評價“學生的學”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個部分。其中,形成性評價包括網上學習平臺生成的形成性評價、學生課堂學習過程評價和實驗報告評價(此項評價根據課程是否包含實驗課添加或者刪除)??偨Y性評價是指期末考試成績。因為學生課堂學習過程評價包括多個評價主體,所以需要單獨設置表格。學生課堂學習過程評價表見表二,學生學習評價總表見表二。
社會評價需要通過調研方式獲得,學?;蛘邔W院每學年對畢業生、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進行走訪和問卷調查,了解畢業生工作后的發展狀況,獲取他們對本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獲取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能力的評價。
總的來看,筆者提出了構建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路,最終嘗試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通過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進行多元化、過程性和全面性的評價,希望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源源.新課改下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的再反思[J].學周刊,2017,(28).
[2]李志義.對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之一:我們應該堅持和強化什么[J].中國大學教學,2016,(11).
[3]張浩.淺議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
[4]徐美玲,白少英,鄭悅怡.基于互聯網的形成性評價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