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豐圓
摘 要:五四運動時期,“五四精神”以其倡導的個人精神極大地影響了當時踏入文壇的郭沫若,而此時也正值郭沫若留學日本的時期。在國內“五四精神”的影響下,郭沫若留日小說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刻畫具有勇敢叛逆型與貌美誘人型兩大典型類別,各自有其特征與韻味。
關鍵詞:“五四精神”;郭沫若;留日小說;女性形象
郭沫若于五四運動時期走進文壇,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其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鄧小平曾對郭沫若有過這樣的評價:“他和魯迅一樣,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具的著名學者。”在他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對女性形象的刻畫與關注更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時期,郭沫若正在日本進行留學生活,但其深受“五四精神”的感染與時代背景的熏陶,在該階段創作的女性形象具有鮮明的“五四精神”,體現出了倡導“獨立人權”、“個性解放”、“婚姻自由”等特質。本文以郭沫若留日小說的女性形象為對象,從時代精神、個人觀念、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進行切入,探究外部環境與作者個人觀念對刻畫女性形象的影響。
一、“五四精神”
(一)“五四精神”的出現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其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倡導個性解放。那是中國文學史上“個人”表現得最突出的時期,例如創造社以“表現自我”為追求;魯迅創作的《野草》也帶有極為個性化的主觀情懷。正如茅盾所言:“人的發見,即發展個性,即個人主義,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的主要目標。”郁達夫也曾言,“五四運動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見。”
回望歷史我們可以看見,五四運動時期的華夏大地涌現出打倒封建殘余的口號,倡導人權平等,女性解放。這種主張發見“個人”的五四精神不僅啟蒙了民眾的思想,也對文學創作者的創作觀念造成一定影響。
(二)“五四精神”對作者舊時經歷的喚醒
郭沫若對早年的封建包辦婚姻十分不滿,正如在《漂流曲·十字架》中,作者可憐“住在我父母家中的和我做過一次結婚兒戲的女人”,于是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其深受封建婚姻之苦的經歷被喚醒。
他發出了疾呼,認為“女人在精神上遭劫已經有了幾千年,現在是該她們覺醒的時候了。她們覺醒轉來,要要求她們天賦的人權,要要求男女的徹底對等,這是當然而然的道理”,“我們如果要救濟中國,不得不徹底解放女性,我們如果要解放女性,那么反對‘三從的‘三不從的道德,不正是應該提倡的嗎?”縱使他認為這可能在民眾的眼里看來會是大逆不道的,可他也指出“凡在一種新舊交替時代,有多少后來的圣賢在當時被謚為叛逆了”。于是在郭沫若留日小說中,他刻畫了大量“三不從”的反叛封建觀念的女性。
二、勇敢叛逆型女性形象塑造——基于“五四精神”的覺醒意識
在“五四精神”號召打破封建禮教,追求戀愛自由的影響下,郭沫若創造出了一批勇于掙脫桎梏,向家庭安排進行抗爭,為追求向往的愛情努力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都體現出了一定意義上的個人覺醒意識,是“個人的發見”。
諸如郭沫若在處女作《牧羊哀話》中塑造了勇敢打破封建禮教、世俗觀念的朝鮮貴族少女閔佩荑,她愛慕家仆的兒子尹子英,不畏門第觀念,與其一同放牧、讀書,這在歷來倡導門當戶對的等級觀念的人們看來是何等不可思議。在子英離世后,她也未移情別戀,仍舊唱著哀婉的歌曲陪伴在羊群身邊,似乎這樣就能看到心愛之人的身影。雖然整部小說最后愛情無疾而終,戀人離世,以悲劇結尾,但正是這種悲劇式小說給人以更深刻的感觸與沖擊。女主角閔佩荑在追求愛情過程中的勇敢執著,以及愛人離去后表現出的堅守,都是在“五四精神”影響下體現出的女性解放、戀愛自由、個性獨立精神。
在《萬引》中,刻畫的女性形象所體現出的則是“三不從”的道德觀念,松野的妻子“她是再不肯做虧人的事情的人”,當她得知松野手中的書是偷來時,她并非表現出對丈夫的絕對順從與屈服,唯丈夫至上,而是堅持自己的道德觀念與人格與其作斗爭。松野的妻子便如但丁的“Beatrice”一般,拯救其與失格行為中,引導其走向正道。因此在《萬引》一書中,郭沫若刻畫的女性形象體現出了婚后的堅守自我道德底線,“三不從”的原則。
由此可看出,在“五四精神”倡導婚姻自由、個性解放、人權平等的影響下,郭沫若留日小說中刻畫的女性形象具有覺醒意識。她們或是在婚前的戀愛中追求自由,反對父母包辦,甚至為愛情勇敢犧牲一切;或是在婚后并非恪守“三從四德”的觀念,而是體現出“三不從”原則,堅持自我原則與底線,拒絕對丈夫的絕對盲從。
三、小結
郭沫若留日時期,正值五四運動爆發之際,“五四精神”讓獨在異國,“讀西洋書,受東洋氣”的郭沫若找到了精神支柱,他將長期郁結于心的苦悶、對封建制度的抵觸,以排山倒海之勢發泄出來。他猛烈抨擊舊文化、舊道德,重新發見女性,倡導女性覺醒。由此可見,在國內“五四精神”的影響下,郭沫若創造出了一批具有反封建意識,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勇敢叛逆型女性。
參考文獻
[1]劉光華.郭沫若早期自我小說中的日本女性形象[J].郭沫若學刊,1988(03):26-31+78.
[2]侯桂新.青年郭沫若的女性想象與女性書寫[J].郭沫若學刊,2018(03):25-29.
[3]張欣.郭沫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評述[J].郭沫若學刊,2012(01):72-76.
[4]李暢.女性,一個未被充分啟蒙的性別——由郭沫若筆下的女性形象談起[J].當代文壇,2013(05):148-150.
[5]葉雅風,鄧利群.淺論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婚戀的矛盾性——以魯迅、郭沫若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2):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