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龍
摘 要: 產教融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高職院校教育現代化改革的主要方向,產教融合對職業教育與產業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社會背景及主要意義,并分析混合所有制下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發展現狀及解決路徑。
關鍵詞: 混合所有制 高職院校 產教深度融合
引言
在教育現代化的改革背景下,我國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成為教學創新的主要方向。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推動了高職院校的跨越發展,例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等。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因此,應明確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目標,建立健全產教融合的實踐機制,促進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全面協調發展,深化高職院校教育服務的職能。
一、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背景
(一)國家經濟發展背景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將在7%—8%的周期中運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為,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增長效益降低。為更好地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黨的十九大做出全面深化教育現代化改革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基礎,職業教育方面,應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積極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素質及實踐能力。職業教育活動屬于社會教育范圍,教育內容多為生產性產業,在國家的產業能力提升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因此,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成為必然趨勢。
(二)高職院校發展背景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快速發展階段,并取得了明顯的發展成就,例如校園規模擴張、師范院校建設、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模式創新等。高職院校的教育活動為社會建設培養了高素質的勞動力與技能人才,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之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對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活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及挑戰。首先,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入發展,高職院校學生數量逐年增長,高職院校的高入學率與高畢業率增加了高職教育的難度。現階段,高職教育的目標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亟待提升。其次,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區域內的產業結合發展力度較低,并未充分發揮產業結合的作用,因此,應借助教育體制改革解決該問題。
二、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意義
(一)推動高職院校發展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將推動高職院校教學的創新發展。首先,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將拓展高職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有效增強高職院校的資源組織能力,豐富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設備資源、實訓資源等。其次,產教深入融合發展將創新高職院校管理的專業化發展。混合所有制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將實現組織的重構及管理流程的創新,推動現代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設,建立健全專業化辦學管理體制。最后,產教融合模式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加入教育活動,能夠為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定出效率與效益雙贏的戰略模式,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服務質量。
(二)推動社會企業發展
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對于社會企業的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首先,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創新的動力。產業的資源與產業服務將有效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為產業的創新培養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人才,促進企業的產業優化升級。其次,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模式下,將構建出新型的經濟模式。高等職業教育市場的開放性將有效打破職業教育的市場壟斷問題,促進市場新格局的發展及產生,為企業提供具有影響力的發展動力。最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將發展出具有專業化、特色化、針對性的教育服務產業,提高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借助高職院校資源建立產業優化發展的新優勢。
三、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現狀
(一)產教融合力度不足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將涉及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主體,在多方主體中建立多邊關系,形成高職教育合力,更好地推進產教融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發展現狀中,政府、企業、學校三方的教育合力不足,將成為主要影響因素。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具有緊密的聯系性,因此,具有較深的產教融合需求,易形成產教融合的合作關系。在政府管理下的高職院校教學中,政府部門參與產教融合的廣度及深度不足,并未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職能。
(二)產教融合創新不足
在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踐過程中存在較多符合發展需求、具有特色的創新實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教學模式的提出,為高職院校的創新發展提供路徑。現階段,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進入發展深水區,要基于制度層面實現教育與生產的融合模式。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出現創新力不足的問題,即產教融合的新形勢、新舉措較少。多數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合作,主要利益訴求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教師的技術能力,提升科研水平。企業在與高職院校合作期間,對于人才的重視程度較高,而開展學校服務的實際投入較低。因此,產教融合的主體合作驅動力不強,創新發展成效性較低。
(三)產教融合紅利較低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之中,由于產教融合的紅利較低,難以充分調動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的產教融合積極性。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社會培訓服務、技術服務等利潤收入較低,充分反映了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獲得的紅利明顯性較低。在產教融合中,紅利不明顯將引發出合力不足、驅動力較低、創新力不足等問題。因此,紅利不明顯成為產教融合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
(一)構建產教融合關系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需要積極構建產教融合的新關系,發揮政府、高校、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基礎作用。首先,應構建出政府、高職院校、社會企業三方合作的模式,根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堅持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在三方合作背景下,深化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對口合作關系,建立健全產教融合平臺,推動產教融合項目的創新發展。其次,創新產教融合的組織形式,有效突破產教融合中三方面主體之間的邊界,推動教育政策、教育資源的有效融合。例如,杭州市高職院校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政府與學校合作,促進公共政策的實施,充分發揮政策與技術的優勢,實現疊加效應的最大化。
(二)創新產教融合方式
產教融合模式的創新需要借助政府、學校、社會企業三個主體合理創新。首先,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之下,企業為高職院校提供公共實訓基地,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與就業能力培養提供實訓環境。例如,杭州市職教科技城中設有數字化設計實訓中心、精益管理師訓中心、智能化倉儲實訓中心、智能工廠實訓中心等,成為產業融合中一流的公共實訓基地。其次,產教融合中技術協同創新為重點內容。通過產業結合促進應用技術研發能力提升,校企共同推進技術技能創新,為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三)建立利益實現機制
混合所有制下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健全利益實現的保障機制。首先,應完善利益驅動的動力機制建設。利益驅動是產教融合發展的基本動力,企業的利益是獲得更多的人才支持與技術支持,促進企業的優化升級;高職院校的利益是借助產教融合,獲得企業的教育資源、人力資源與實訓資源,繼而提高自身師資力量及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與高職與院校的利益需求,是建立利益實現機制的基礎。其次,應建立健全多元聯動的保障機制,出臺相應的科研獎勵機制,切實提高教師科技研發的動力與水平。
結語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是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企業成為高職教育的主體之一,有利于激發高職院校的辦學動力,解決高職教育中深層次矛盾問題。校企融合將推動高職教育的資源整合,在效益與效率雙重保障的基礎上,提高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路徑,應構建產教融合的新關系,并創新產教融合的新方式,建立健全相關的利益實現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家樞.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與模式思考[J].職教論壇,2015(04):4-10.
[2]高潔.混合所有制理論下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8,16(20):141-142.
[3]高明,高鴻.我國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研究現狀的述評——基于中國知網文獻的分析[J].職教論壇,2018(03):6-13.
[4]蘇茜.我國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研究——基于文獻計量分析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14):184-186.
項目編號SQ181047:基于產教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混合所有制制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