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其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是一門具有生活氣息和趣味的學科,它對學生生活和升學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應引起小學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提升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一、教學生活化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
小學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假如教師只是單單地講授數學知識,不僅不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降低他們的學習坡度。
比如,在講授位置這節內容時,我運用生活化教學法開展教學。具體操作如下:首先,講授知識。我運用多媒體展示這節課的內容,并引導學生掌握本節課講授的內容。其次,生活化教學,開展練習。我對學生說:“你們可以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介紹自己周邊的同學,也可以加上他們的特點或是優點!”再次,巡場觀察。我會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適時作出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后,展示成果。在學生練習完畢后,我詢問學生:“誰可以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小陳積極地舉手說:“在我的前面是小華,她的數學成績特別好,而我的后面是小爾,他的畫畫特別漂亮。在我的左邊是小部,他的乒乓球在我們班打得最好!在我的右邊是小實,他的英語成績最好!”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既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降低他們的學習坡度,從而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二、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授課,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數學的學習能力。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開展授課,提升整體的數學教學質量。
比如,在講授認識鐘表這節內容時,我運用生活中的場景開展授課。具體操作如下:首先,以境激趣。我對學生說:“我們每天幾點上課?”小寓積極地舉手說:“8點!”我微笑說:“你們誰能指出8點在鐘表上如何展示?”學生們面面相覷。其次,展示教學內容。在學生的興趣被調動出來后,我對學生說:“短的指針表示的是幾點,而長的指針表示的是幾分,而分針指向幾就在原有的指到的數字上面乘以5,那么誰可以說一下8點用鐘表如何表示?你們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內容,也可以和學生進行討論!”最后,隨機提問,展示成果。在學生學習完畢后,我詢問學生:“誰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小愛積極地舉手說:“8點就是時針指向8,而分針指向12。”接著,我說道:“中午吃飯在12點30,誰能在鐘表上進行表示?”小悟積極地舉手說:“時針指向12,分針指向6!”通過講授此篇內容,我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法開展授課,不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度,還讓學生可以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生活化培養學生認真的優秀品質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思考和分析,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認真學習的益處。與此同時,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解題方法練習,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比如,在講授小數乘法這節內容時,我運用將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讓學生認識到認真學習的必要性,提升整體的數學教學質量。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展示問題。農民叔叔要配置一種農藥,1千克的水要配置0.2千克的農藥原液,假如用10千克的水,需要多少農藥原液?其次,展示不同的答案,引起學生的思考。我板書了如下的答案:第一種20千克的農藥原液。第二種0.2千克的農藥原液。我對學生說:“假如適時以上兩種答案會有什么效果?你們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體驗進行分析!而正確答案又是多少?”再次,巡場觀察。我時時關注學生的討論動態,并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引導。最后,展示教學內容。在大部分學生討論完畢后,我問學生:“誰可以發表自己的討論結果?”小空積極地舉手說:“正確的答案是2千克原液。假如配置的原液過多會危害農作物本身的生長,而配置的原液過少會阻礙藥效的發揮。”接著,我說道:“這就要求我們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進而讓我們更加高效地生活和工作!”通過講授這節知識,讓學生在具體實例中認識到認真學習的必要性,從而培養他們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
四、總結
由于每個數學教師的教學各具特色,因此,他們的教學方法也千差萬別。小學數學教師應努力探尋數學知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自身教學的最大重疊處,尋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區域,從而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賀薇.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2018
[2]王博.淺談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途徑和方法[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