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薇
摘 要:散文教學是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散文語言優美、情感豐富、意境深邃,在閱讀學習方法上的選擇直接和閱讀理解教學效果相關,經過實踐教學經驗總結,我們在高中散文教學活動中善用文本細讀法,旨在深入體悟文字精華、領會文章情感和意境門對高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具有積極意義。筆者將在本研究中分析高中散文教學中文本細讀法的具體應用路徑,以上研究內容僅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文本細讀”;高中語文;散文教學
文本細讀屬于一種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對文學作品進行反復的推敲,把握作品細節,對文字表達以及情感表達、語法技巧等方面進行細致研究,對作品細節和線索進行全面研究之后,更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語境。但是文本細讀法在高中散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們依然要結合課程大綱要求和高中生的知識學習需求,進一步深化散文教學方法研究。
一、細讀語言
語言是文本的承載者,因此在學習高中散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語言分析,透過文章語言分析表達藝術和語言技巧,進一步深化文章內容理解,這對學生的散文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來說具有積極意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月光下的荷塘直觀體現在學生眼前,文章運用了大量的疊音和疊句,如淡淡,田田,粒粒,漸漸等等,疊句如:“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坝醒U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作者在語言應用上精致細膩、清新樸實,在自然狀態下流露情感,使文章內容極具感染力。
二、細品情感
散文作品產生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盡管文字描寫生動、修辭華麗,但是絲毫不影響散文作品的情感抒發,因此我們在學習散文作品的時候,就要積極融入情感體驗活動中,將情感教育作為核心教學目標之一。應用文本細讀法開展散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就要注意情感的細致品味,積極引導學生融入作品情境中,站在作者的角度切身思考問題,嘗試理解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內涵。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善于發揮自身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充分調動想象力,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形成具有獨創性的情感體驗。當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才能不斷融入其中,這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發展和文學素養提升都有很大意義。因此我們在組織高中語文散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應該有意識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將情感教育目標作為散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如筆者在教學《故都的秋》的時候,就利用引導式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文章情感內涵,學生站在郁達夫的情感出發點上理解文章內容,文章使用了42個秋字來表達北平秋天的悲涼,作者的消極被動的心態也一覽無遺,這顯然對高中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三、細讀語境
文本細讀應與語境相結合,文字表達的抽象含義不足以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內涵,但是在具體的散文教學中,語境細讀還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教學引導。首先,語篇語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下文語境聯系,在實際的閱讀理解過程中,我們就是要深入理解散文中的字詞句,基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點,做好上下文的銜接閱讀,讓學生在語境聯系中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這才是提升閱讀理解有效性的關鍵。一社會文化語境的理解和運用為例,我們在組織社會文化背景應用的過程中,就要聯合文學作品產生社會背景開展閱讀理解教學活動,利用社會背景鏈接作品氛圍和語境,提升學生的自主感悟能力,為文章中心把握提供契機。例如,陸蠡《囚綠記》中記錄了作者和常春藤綠枝條相關的一段經歷,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作者都對綠枝條的生命力展開了深刻和生動的刻畫,如果我們結合作品完成的社會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不僅僅是感嘆于綠枝條的生命力,而是含蓄表達當時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苦難的命運轉折,象征廣大作者和人民堅貞不渝的氣節。文章利用象征手法,虛實結合,體現出比較豐富的變化和層次感,但是如果我們不結合文章創作的社會背景,則會嚴重影響文章內涵理解。
四、結束語
綜上,散文閱讀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和其語文綜合素養之間也具有密切聯系,因此當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也非常關注高中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養成。文本細讀法在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旨在提升高中生文本分析能力,為學生的語文成績提升提供助力,但具體應用路徑還值得我們繼續深化研究,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內容。
參考文獻
[1]甘雪晶.“文本細讀法”在高中語文現當代散文教學中的運用[D].海南師范大學,2014.
[2]李佐利.“文本細讀法”在高中語文現當代散文教學中的運用[J].高考(綜合版),2015,10(56):194-195.
[3]方思懿.“文本細讀法”在高中語文當代散文中的運用[J].亞太教育,2015,26(05):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