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明飛 寧軍 袁紅軍 張大標
摘? 要: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又一全新的文明觀,其強調人類在追求富有生產成果權利的同時,應該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的必經之路。村鎮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地,其環境污染有其特殊性,必須結合村鎮本身的特點,采取針對性治理措施。農村污染的治理必須結合農業生產,打造循環產業平臺,實現治理的可持續性,同時還要理清社會、環境、生態三大關系,找到農村問題的根源,最終實現天地人的循環統一,為建設村鎮生態文明服務。
關鍵詞:生態文明;循環產業;支撐
中圖分類號 X3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4-0001-03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civilization afte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t emphasizes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while pursuing the right to productive prod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necessary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Villages are the key area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its own particularity and the remedi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itself to adopt targeted governance. It must not be copied from other practices or followed the“one method fits all” strategy. The treatment of rural pollu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build the circular industry platform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governance.At the same time,we must also clarify the thre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order to find the roots of rural problems, to ultimately realize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 and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cycling industry;Support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將生態文明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十三五”首次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核心目標,“十九大”提出了解決生態文明的總體指導思想,均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契機。而農村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重農乃國之根本、安民乃國之根基,正如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村必須富[1-4]。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從農村抓起,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則應該從生態環境治理開始,樹立“生態金不換”的理念。但由于當前村鎮受制于自身污染的特點及社會城鄉二元化體制的影響,農村環境治理基礎薄弱,治理效果差,持續性發展難,導致村鎮環境持續惡化,生態體系越做越弱。因此,尋找切實將“三農”(農民、農業、農村)及“三生”(生活、生產、生態)問題協調起來的一種適用于村鎮生態環境治理的產業化模式勢在必行。
1 村鎮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的問題
長久以來,村鎮污染治理是環境綜合整治的難點和痛點之一,主要表現在污染來源廣泛,治理技術單一,治理后勁發力不足,缺少產業支撐,導致村鎮“臟、亂、差”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了生態文明的進程。
1.1 傳統生活習慣發生改變 30年前的農村其實都在無形中運用生態的理念進行物質的循環,比如冬天將水塘底泥進行堆肥,轉化成有機肥后又返回到農田中去種植莊稼,秸稈生火后轉化成草木灰后還田,畜禽養殖糞便進行堆肥還田等,生態反而沒有遭受嚴重的破壞。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發生了變遷,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亦導致江河阻隔嚴重,死水塘越來越多,再者為了追求農產品的短期高產量而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水體中氮磷的激增,加之農村普遍開始使用燃氣,導致河塘周邊的枯枝爛葉沒有去處,腐敗發酵后加劇了水體的污染。這些變化,直接影響了村鎮的生態環境,使得村鎮生態環境質量每況愈下[5-7]。
1.2 治理手段簡單粗暴 村鎮環境污染有自己的特點,范圍廣,搜集難,處理量小,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治理,但當前的情況不盡如人意。比如,針對污水處理方面,目前市場上仍然按照城市污水處理模式去治理,即建設污水處理廠,采取“一刀切、一鍋端”方式處理,一方面仍然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另一方面想盡一切辦法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營養元素,對氮、磷“趕盡殺絕”,殊不知氮磷本身就是農業非常好的肥料。
1.3 可持續性差,缺少產業支撐 村鎮經濟基礎薄弱,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傳統的污水處理站模式因為村鎮污水嚴重分散的特點難以收集,缺乏長效運營的機制,同時沒有跟村鎮產業支撐,只顧眼前,不顧后續,常常花大力氣大價錢建成了污水處理站,反而因為缺少運營資金、缺少技術而擱置,成為了擺設,讓投入的建設資金白白打了水漂。
1.4 重視重視不夠 由于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政府部門歷來重視城市及工業污染,而忽視了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村歷來都是環保的痛點和弱點,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缺乏環保監管,常常環保分局只布局到區縣,農村單元缺乏環保執法單位,執法長期空白,比如村鎮現在“藥魚、電魚”現象突出,秸稈焚燒現象普遍,卻舉報無門。同時由于政府對村鎮生態的重視不夠,導致某些政策制定缺乏實際性,特別是急功近利的開發等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觸目驚心的,未深刻認識到社會、環境、生態三者之間的深層關系。
2 治理村鎮生態環境的對策建議
村鎮環境的治理不能一味的要求政府加大投入,給予救助,其根本的措施在于建立適合村鎮環境治理的模式,實現自給自足,將污染資源化、資源產業化,打造生態循環產業。
2.1 以生態循環產業化支撐村鎮生態文明建設 循環產業化是農村環境治理的基礎,低投入、少維護、有產出是核心。要發展農村的生態文明,必須以習總書記提出的“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指導,低投入,少維護、有產出,只有打造出高效的農村循環產業平臺,污染的治理根基才有支撐,才能長久。但傳統的碎片化產業不足以支撐村鎮生態文明建設之重,故安徽水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多年村鎮環境治理的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全領域農村生態循環產業模式,并根據污染資源化的對象,設定了農村水處理的三級標準。
本模式重點關注村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養殖的循環產業化,首先對其中的垃圾實行分類,無機垃圾直接規范化轉運處理,對其中的有機垃圾實行堆肥,腐熟后的有機肥作為肥料直接回用至果園、苗木基地等,生活污水經過預處理(殺菌、去抗生素),保留較高濃度的氮磷,然后還田給農作物灌溉,經過植物吸收后的灌溉水流至自然水體中,作為河流的補水源,本模式重點就是在污水處理時依據各自回用目標,結合本公司項目成功經驗,設定了三級出水標準。首先,村鎮的污水進行收集預處理(滅菌、去抗生素、保留氮磷)后設立了標準一,然后經過農業生產(吸收氮磷)后的出水設定了標準二,最后農業生產出水進入河道再次凈化后的水質標準三。三級標準具體要求見表1。
通過以上生態產業的循環,將“農民生活的污染轉化到農業生產中去,結合農村生態,最終達到了綠色、低碳、循環”的目的,真正的實現村鎮生活污水能施肥、能灌溉;村鎮河道能洗衣、能洗菜,讓政府“省心、省力、省錢”,同時效果好。
2.2 提高重視程度,建立健全農村環保監督管理體系 村鎮生態環境治理在打造產業化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環境的重視程度,適當加大農村環保的投入,健全穩定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村鎮級監管制度,培育村民集體的環境保護文化氛圍,使得環境保護更加深得人心;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環保監督管理體系,設立魚類“禁捕區”,一旦發現“電魚”及“藥魚”現象發生實行重罰,對農村未開發地段施行嚴格的審批手續,禁止隨意大開發,破壞生物的棲息地,要使環境保護更加深得人心。
3 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將治理與應用割裂開來,通過上述的產業化模式,將污水用起來,而非治理,做好“三農三生”建設,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美起來,化肥使用少了,產出多了,大氣凈了、水體瘦了、土壤肥了,生態農業發展好了,農民安居樂業,親自踐行生態環保,這就是生態產業帶給村鎮環境治理的有益效果。
安徽水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村鎮生態循環產業模式實用性高,可復制性強,依據該模式,將“三農三生”問題通過“農民生活的污染轉化到農業生產中去,結合農村生態,從而達到了綠色、低碳、循環的目的。同時,結合傳統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環保理念,加上社會、環境、生態關系的梳理,解決了村鎮環境治理過程中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的心病,最終為實現整個村鎮生態文明奠定了基礎;產業化過程中的三大出水治理標準,也可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的制定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利超.江西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整合研究[J].水生態文明論壇,2018(18):6-9.
[2]刑偉健.安徽省家庭農場融資困境研究[J].時代金融,2015(6):271-272
[3]王春賢.關于安徽省家庭農場金融服務情況的調研與思考[J].金融經濟,2013(22):173-175.
[4]于洋,楊曉菲.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大連干部學刊,2013,29(9):21-23.
[5]張鵬飛,韓銳.新型城鎮化下現代田園城市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30(04):77-82.
[6]尚毛毛,文成業,楊鵬.把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先手棋[J].廣西城鎮建設,2018(06):48-54.
[7]陳瑩.蘇南“特色田園鄉村”規劃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