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龍
摘 要: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為宗旨的,而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僅僅依靠課堂教材中所教授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能夠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觀察和適應社會,從而培養他們的社會情感和社會意識。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準備;興趣;設計;實踐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以往陳舊的“一言堂”教學理念,把教師放在輔助作用的位置上。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巧妙地引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班級這個小社會里,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各方面的發展。
一、課前準備,有備無患
漫漫三尺講臺路,白筆黑板寫春秋。教師的生命因學生而精彩,教師的生活因教學而充實。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精彩無限呢?備好了課,不見得會上好課,但是不備課,肯定上不好課。課堂的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就看教師課前的準備充不充分了。
備課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想要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就必須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要根據教學實際組織教材,調整內容。對自己提供的教學內容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與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并作適當的拓展。
不僅教師要準備,學生也須準備。每一節課需要學生準備些什么樣的資料,要在課前預先布置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預習課文,收集相關的資料,這樣不僅能在課上引發有價值的爭論,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課上設計,激發興趣
歐洲新教育學家德可利樂認為:“興趣是水閘,依靠它能打開注意的水庫和指引注意流下來。”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不能讓教學枯燥乏味,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創設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方面,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一味的灌輸已越來越被現代教學所摒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制作一些幻燈片,或是查找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或是播放一些與教材相關的錄像帶,使教學內容具體形象,使課堂的形式千變萬化,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師者的人格魅力來輔助教學。教師的修養、性格、知識的淵博程度,教師從心里對待學生的態度以及處理學生、事情的風格等等都是教師人格魅力的表現。學生會因為認可一位老師而愛上這門課程,對教師敬愛督促他們加倍努力。應用“愛屋及烏”的方式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社會課。
三、課后加餐,鞏固提高
以學為用,課后的生活實踐,是讓學生學以致用的最佳機會。而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了解社會,將來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餐館訪問,社會調查等等,到現實的生活中去獲得與品德和社會有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道德素質和社會觀察、實踐能力。實踐出真知,學生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有利于自己知識的拓展和飛躍。
總之,要想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就必須要課前精心準備,讓每一堂課都精彩充實;課上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藝術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學起來;課后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