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娥
摘要:21世紀,我國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正在進入以智慧教育為新形態的融合創新階段,但由于智慧教育的研究還比較淺顯,有待厘清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問題以增強效度,文章從智慧教育發展的時代性、智慧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智慧教育發展的戰略及路徑三個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期能夠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并為政府決策提供借鑒。
關鍵詞:智慧教育;效度;陜西
一、發展智慧教育是時代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網絡教育”。新時代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就是習總書記所講的辦好網絡教育,其中提到要創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社會環境”,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滲透不斷深入,信息化教育在內涵、深度和質量上也不斷發展,教育教學系統的結構和形態正在發生變革與轉型,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智慧教育。所以,研究智慧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使很多人無法接受到比較良好的教育,在新的技術發展時代下,如何使新的技術和教育進行融合,讓更廣泛的人群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引導學生去勇敢追求他們自己的夢想和信念,推動教育的變革和創新。智慧教育要教會學生21世紀生存技能,包括學習與創新技能,數字素養技能和職業生活技能,所以,研究智慧教育也是教育人的共同愿望。未來的教育是一個基于智慧教育的“人人有學上,人人上好學”的教育圖景,智慧教育最終支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中國教育夢的實現。所以,研究智慧教育助推中國教育夢的實現。
二、陜西智慧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兩年來,教育部發文要大力發展智慧教育,陜西政府加大了對校園信息化的投入,例如陜西“雙普雙高”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使得陜西教育裝備行業呈現良好的發展狀態,又特設立了教育大數據生態,教育廳專門有智慧校園創建行動計劃,陜西政府還采取多維度活動全面解析智慧教育建設的規劃方向,陜西信息化領域領導、專家,共話陜西智慧教育頂層建設。西安教育技術與網絡學會副秘書長包勇認為:智慧教育助力教育現代化,智慧教育怎么做?如何落地?智慧教育改變了什么?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陜西省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袁新瑞,剖析了新時代智慧校園建設中的幾個關鍵問題:融合需求、需求結合、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智慧教育終將為全民終身學習助力。由此看出陜西政府層面很重視智慧教育的建設。
但由于種種原因,陜西智慧教育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首先,陜西智慧教育建設不成熟,現階段只是硬件設施升級,應進一步開展智慧教育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提升智慧教育“軟實力”發展。其次,“信息孤島”大量存在,由于省、市、區、縣網絡中心,彼此獨立,共享性不足,需要更新設備,做到網絡校校通,資源人人通,創建智慧教育良好環境。第三,教育體制存在弊端,由于智慧教育尚處于建設和實驗階段,原有的教育評價體制、管理體制與之不適應,影響了師生潛力的培養,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平衡,也使人才流失嚴重。第四,許多學校盲目跟風、模仿,采用高檔教學硬件,忽視了家長的經濟承受力和學生對電子產品的自控力低下等問題。
三、陜西智慧教育發展戰略及路徑
“技術革新教育”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教育的“智慧”轉型也迫在眉睫。然而技術自身并不能完全驅動教育系統的整體改變,教育理念、學習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亟需變革。所以,要聯動企事業各級優質渠道資源致力于智慧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加強陜西政府、學校、企業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推動教育的變革和創新,給智慧教育各方面提供服務的同時促進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可持續發展。因為只有智慧教育才能全面支撐我們教育改革,所以智慧教育必須做,但是智慧教育并不好做,新時代陜西智慧教育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對問題痛點進行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路徑,厘清智慧教育體系構架及關鍵支撐技術,梳理陜西智慧教育建設發展思路,構建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的陜西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這是推進陜西智慧教育發展面臨的首要任務。其核心要素包括:無縫整合的智慧教育基礎環境(包括智慧校園、智慧博物館、智慧社區等)、可進化的海量優質教學資源庫、智能化教育云平臺、智慧型的教師與管理隊伍等,其中云平臺建設是運轉的關鍵。
智慧教育發展可行性路徑如下:(1)發揮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導作用,完善教育體制,建立智慧教育建設小組,統一開展工作;建立問責機制,避免教育糾紛事件;制定相應的考核監督機制,杜絕走形式、走過場的弊端。(2)合理規劃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效益。(3)深化信息技術在學校、社區、家庭中的應用,創新師生的信息素質培養方式。(4)共建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5)鼓勵關心教育行業的企業加入,加強產、學、研、用融合,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購買合作服務或勞務派遣。在云產品的選型上,優先選擇國內成熟的、具備為教育系統定制研發能力的提供商,避免被提供商以各種名義“綁架”。(6)加強對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國電化教育,2011(0l):17-25.
[2]祝智庭,管鈺琪.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J],電化教育,2014(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