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茉 王滿玉 陳文晶
摘要:十八大以來,多次會議強調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擁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歷史,對于現如今的民族道路發展提供了堅固的文化基礎。文化自信是在文化繼承、文化態度、文化創新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自信的樹立為我們繼續前進提供了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然而,當代大學生在樹立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接受著嚴峻的考驗。作為創造時代進步發展的生力軍,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必須把握八個方面的要求時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曾多次使用到“文化自信”一詞。文化自信作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表明了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趨于成熟,也給我們的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力量和保障。
各種活動、各個方面都有文化的存在,所以文化自信的影響是時時刻刻的。文化自信一旦樹立起來,對人們生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影響力深厚而長遠。文化自信是對待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堅守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精神家園。雖然中國經歷了近百年的暗淡,但是我們今天走出陰影,傳承創新,美麗世界離不開中國文化的進步,世界文明離不開中華優秀民族文化。我們絕不能摒棄中國優秀的傳統和文化,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價值和作用,用發展的眼光來引導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抵制腐朽的、落后消極的文化思想。發展積極向上的、健康的、正能量的思想意識,打好和鞏固團結進取的思想基礎。文化自信,是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信任和珍視,是對革命理想的信念永不放棄的追求,是對社會主義價值核心體系的信仰和堅守。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踐行者,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當今大學生中存在對中國文化的缺失、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自信、盲目對西方文化的崇拜等問題,因此尋求如何培養大學生提高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是現在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分析
通過研究表明,總體上來看,大學生對中華文化有一定的自信度,但明顯自信心不是很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部分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理論了解甚微
從研究中發現,一半左右的大學生對“文化自信”表現出很了解、多次聽說,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出認識模糊、不完全理解其含義,還有少部分表示并不知道文化自信的內涵。可見,對“文化自信”理論不是很了解的大學生群體不占少數。
(二)部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知度不高
通過調查分析,當今大學生群體對中國的醫學、國學以及對中國造物文化的認同度還是不夠,面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向,明顯表現出自信心的缺乏。研究表明,大學生十分喜愛和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只占少數。一部分大學生在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認識上知之甚少,了解不夠深入和透徹。
(三)部分大學生對外來的文化思想存在盲目的崇拜
當代眾多大學生崇洋媚外現象嚴重,尤其哈日、哈韓,盲目跟從外國流行文化,存在無根據、無理由的崇拜。例如,認為外國的品牌就是時尚的、大牌的,而國內的品牌就是俗氣的、低檔次的;認為外國的節日是流行的、值得慶祝的,而對于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卻被淡化和遺忘;生活中的任何用品都追求國外品牌,而忘卻了中國制造等等。久而久之,養成了大家的拜金主義、攀比心理,淡化了愛國主義情節。
(四)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情況關注度不高
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文化是基于馬列思想理論的文化,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具有更優秀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文化底蘊等,以順應當代社會發展的腳步。作為大學生來講,應該自覺地承擔起對中國先進文化的內化和外傳的重擔。據統計,眾多大學生認為那些熱衷于留學的學子們出國的原因是愿意接受優于我國文化的外界文化。而崇洋媚外的年輕人也是大有人在,其原因是認為國外文化氛圍優于我國。顯而易見,部分大學生對我國先進社會文化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嚴重影響了他們文化自信的樹立。
二、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頗深,也受到很多國家的崇拜和認同。但是,經歷了封建社會的壓制和影響,社會的地位和文化的傳承受到很大的制約,導致中國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差距。再加上經歷過多次的他國侵略和掠奪,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受到重創,甚至是倒退,國人的文化自信心也因此受到了打擊。在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下,中華民族迅速崛起,文化的復蘇逐步實現,也有了重新的發展和提升。進而,國人的自信心也隨之重塑起來,但差距仍然存在。隨著西方多元文化的侵人,各類良莠不齊的文化思想嚴重沖擊著國人的價值觀,眾多大學生受到迷惑,同時也削弱了中華精粹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展。中國在經歷了市場經濟發展之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了文化建設的疏忽。這對有著文化敏銳性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造成缺乏文化自信的主要原因。
(二)學校因素
現如今世界多元文化迅速傳播,全世界都在分享各國文化的成果,西方文化的進入與對比,削弱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自信的樹立。雖然學校教育過程中,加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部分,但由于當代教育過度重視分數,使得中華歷史文化傳播的弱化現象日益突出,導致現在的大學生存在文化自信意識淡薄等現象。對大學生來說,雖然大學階段是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階段,但大學生更多的關注個人發展和經濟利益發展,因此學校教學中更注重創新思維和競爭能力的培養,從而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深入的研究。同時,部分高校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也直接影響大學生們價值觀的養成,從而造成他們文化自信心的缺失。
(三)家庭因素
當今的大學生生活在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時代,他們的家長恰恰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家長們普遍在文化程度水平上較低,對民族文化的意識也比較弱,所以很難營造出濃厚的家庭文化學習氛圍。一些家長對于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更為關心,而忽視孩子優秀文化道德品質的養成。再加上落后的思想意識與當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形態相沖突,進而忽略了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和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養成,造成了部分大學生無視對民族文化的接受、傳承和傳播。
(四)個人因素
大學生們從小就接受著傳統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相關理論知識,隨著視野面的拓寬、知識面的擴大,大學生們長期處于學習的環境之內,接受著教師和長輩們的教育。而步人大學階段以后,大學生普遍懷有一種脫離家長束縛的心態,存在一些叛逆心理,同時網絡媒體大量信息的堆積,一些信息真假難辨,似是而非,都對文化自信的樹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人的文化自信的意志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成熟,但由于大學生正處在好奇心強、急于想接受新鮮事物的年齡段,他們會在不經意間,不知不覺地接收來自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同化,形成崇尚國外的思想,進而減弱對中華民族本身的文化自信心。
三、提升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途徑
大學生是新時期中國建設發展的新生力軍,也是文化強國的主力軍。因此針對當今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自身文化價值缺乏認同感以及對其生命力的堅定信心產生動搖的現狀,筆者試圖從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以及自我教育方面淺析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徑來進一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社會引導,制造氛圍
大學生是接受社會文化渲染最快、接受社會文化能力最強的人群,所以社會的正確引導是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首先,在全社會范圍內通過互聯網等多種媒體進行理論傳播,激發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成果和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進行展示,從而樹立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其次,在全社會范圍要讓人們在感官上感受到文化的氛圍,無論是社會風氣的渲染還是文化道德的傳播,都讓大學生們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一個個優秀典型的事例,一句句響亮而振奮人心的口號,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從而讓他們對國家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不斷進行中國文化自信心的建立和培養。最后,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從實際行動中感知理論的存在與魅力。通過尊老愛幼、文明禮讓、助人為樂等優秀傳統美德的傳承來感知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學校教育,重點傳承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應從政治思想上和外界活動氛圍兩個方面著力,培養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有創新地開展特色課程建設。例如,利用開展精品微課教育、思政課情景劇教學法等新穎的課程設計,讓大學生主動地、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其次,要全面提升在一線工作的教師們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育工作者隊伍。教師們要在言傳身教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對世界文化辨別地去接受和學習。最后,發揮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渠道作用。這也是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的外界條件。校園建設方面,要在文化氛圍上多下功夫,例如,樹立典型榜樣長廊、宣傳優秀師生的典型事跡、在顯眼處張貼名人警句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偉大成就等等,以激發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祖國力量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下自覺擔負起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擔。
(三)家長熏陶,耳濡目染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性格的養成以及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的言行以及家庭成員對社會的認識,對文化知識的教導,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無論家長們知識水平高低,都應灌輸給孩子對社會積極的、正確的認識。堅定的自信心是靠家庭影響、家長言行熏陶而長期培養起來的。家長要將傳統的民族文化,結合當代進步的優秀文化共同滲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雖然,大學生接觸社會上多元文化的傳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然而,對于家庭的教育影響,是植根于學生心靈深處的教育,大學生的性格體現和對文化自信的體現程度,都是源于我們的家庭教育。因此,良好的家風對打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塑造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自我認識,自我教育
在大學生樹立堅固的文化自信的過程中,無論社會、學校或者家庭都是外界因素,目的都是促進學生自覺的養成與主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相符合的文化自信。個體在受教育時,首先,要認清自我,不斷進行自我暗示,不斷加強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習實現自我教育。通過社會實踐磨練自我意志,不斷提高行動的自覺性。積極參與有助于素質文化水平提升的相關活動,從中歷練道德文化修養,磨礪品質。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分析問題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自動吸收優良文化的能力以及樹立堅定思想信念和自信心的能力。其次,在轉變思想上,更要下大力氣將已有的不利于樹立文化自信的思想摒棄掉。長期以來,在網絡發達的信息時代,大學生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影響下,容易形成有礙樹立文化自信的思想。但個體本身應有意識的自我反省與自我矯正。在與文化理論相對比的前提下,找到應改正之處。雖然,矯正的過程會有與思想沖突的時候,但是大方向把握對,就不會在樹立中國特色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有失偏離。
參考文獻
[1]田建國.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J].中國高等教育,2011(21).
[2]劉林濤,楊柳春.論大學生傳統文化自信的培育與提升[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02).
[3]李文瑞.大學生文化認同研完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13(04).
[4]李鐵青,高校在提升文化自覺與增強文化自信中的作用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