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欽
摘 要:不斷深入發展的新課改,將更高的教學要求與任務帶給了小學科學,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學的一項主要目標就是生活化教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小學科學若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就必須對生活化教學引起高度重視,只有以生活化對小學科學教學予以點綴,方可幫助學生借助正確的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簡要論述了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并對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的具體應用展開了詳細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探究
科學科目具有非常強的嚴謹性,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讓人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還處于較為懵懂的狀態,因而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且也缺乏豐富的學習經驗。所以,如果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則勢必無法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對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緊隨新課改步伐,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把生活實際案例引入教學中,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氛圍,切實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確保教學目標的成功實現。
一 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不斷發展的新課改,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教學目標,對廣大教師來說,當務之急便是將科學教學和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加強。新課標中明確要求,科學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并借助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對其做出有效解決,促進其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1]。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更好地掌握豐富的科學技能。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不論是好奇心,還是求知欲均非常強,但卻尚不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所以加強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可以生動的事物形象取代抽象的科學知識,讓小學生理解與記憶起來更加容易,這對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的提高非常有必要。同時小學科學屬于一門綜合性學科,其中很多知識均從生活中而來,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科學知識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既可以對科學知識的正確性予以驗證,也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有助于小學科學教學實效性的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也可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二 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應用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
科學課程的核心就是探究,只要將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調動起來,方可讓其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并將其轉化為學習的持久動力,不斷提高學習效果[2]。所以,對科學教師來說應對生活化情境予以合理創設,把學生的參與欲望激發出來,使之積極參與到探究中。實踐證明,很多生活化的情境均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極易讓學生聯系起科學和生活,充分感受到科學的學習價值。比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這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如此的生活化情境:同學們,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怎樣成為“北極熊”的嗎?現在,老師會對其施法。教師拿起手中的玩具熊在班上某位學生的頭發上摩擦,從而達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結束表演后,玩具熊立即就成了“北極熊”,學生們對此非常好奇,想知道老師是怎樣做到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積極討論。然后,教師可以趁機把“靜電”的概念引出。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參與欲望表現得越來越強烈,教師隨即讓學生將生活中的靜電現象說出。一名學生說到在寒冷的冬季,晚上睡覺把毛衣脫下時常常會有一些“火花”出現,并發出噼啪的聲音,這就是靜電。通過上述案例我們能夠知曉,教師可借助創設生活化情境對學生的參與欲望予以激發,調動他們的思維,使之產生想要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科學問題生活化,增強應用意識
只要立足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感興趣的事物來開展教學活動,努力將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建立在學生生活和科學教學之間,便能夠幫助學生打牢構建的基礎,為其提供探究的動力。而只要學生留心觀察,就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很多科學知識的原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科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從生活中而來,并能夠將其應用到生活中,進而對科學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1教材處理生活化
教材的編寫受主客觀的因素的影響,有時往往很難讓教學內容與當地的生活實際相符,只要教師對教材展開創造性的使用,優化教學內容,就能讓其生活性更強,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可借助加一加、減一減、排一排,讓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以《陽光下的影子》一節為例,課文的重點內容就是對影子產生的條件進行研究,如果在室內教學,很多時候都不能讓學生將其中的道理弄懂。對此,教師可以考慮這樣開展教學:第一,教師在室內布置一項任務給學生,讓其在玩過后寫一個《我的影子》的小報告。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當你走到何處時發現了自己的影子?(2)影子位于何處?你可以改變影子的方向嗎?(3)你能夠藏起影子嗎?(4)影子中的你可以隨便變化嗎?(5)你將別人的影子踩到了嗎?第二,讓學生帶著上述問題來到操場上。在操場上,他們玩得十分愉快,且還會積極地進行交流。當他們玩累了,就在操場上拿出自己的筆完成了報告。對學生來說,這堂課就如同是一次游戲活動,無需教師過多地講解,他們一邊玩,一邊就將新知識掌握了,并把本課的重難點解決了。
2探究材料生活化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若未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探究材料,則既不便于學生尋找,也無法將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出來,使之注意力被分散,探究活動難以有效開展[3]。所以,教師需從學生周圍的環境中、身邊的物品中、學生經驗范圍內以及熟悉的生活中獲取“有結構的材料”。比如,在對《聲音的產生》一節進行教學時,教材以音叉作為實驗器材,而教師可把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提供給學生,如數學課堂上經常使用的塑料直尺、寫字畫畫的紙張等,要求學生想方設法使之發聲。學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經驗會積極開動腦筋,不斷思考如何讓直尺等物體發聲。學生借助身邊熟悉的材料進行實踐操作與思考,可以借助科學概念將自然現象間的某種關系反映出來,從而發現并解決問題,形成完整的形象,正確認識事物。
(三)增加常識教學
科學這門學科屬于綜合性學科,其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往往難以快速掌握。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重點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逐漸改變他們以往的學習狀態,使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不斷增強。在新課標中,由于科學課程是生活化與工具化相互統一的,二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而生活化教學的軀體就是科學定理,語言文字的靈魂是生活化教學,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理論時,應積極創新,不斷進行生活化訓練。
(四)拓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
若要將小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顯著提升,不能只依賴教師的口頭講述或課本內容,否則無法使小學生滿足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要求。所以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拓展小學生課外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盡可能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小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把教學從課內向室外轉移,使學生可在科學課堂上多接觸自然與社會,并有機結合生活場景與科學知識,讓學生從課外活動中體會到探索科學的樂趣,促進學生動手、思考能力的顯著提升[4]。
比如,在對《蚯蚓》一課進行教學時,為將小學生的實踐與觀察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師需借助多媒體講解基本的理論知識,接著讓學生對蚯蚓展開認真觀察與觸摸。教師可在雨后,把學生們帶到校園中,親自利用鏟子挖蚯蚓,使之在實踐過程中對自然的奧妙有所領會。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自然就會向教師提問,為何蚯蚓會出現在雨后?為什么被截斷的蚯蚓依然能夠存活?蚯蚓如何排便?如此學生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情況下,便可將這些問題直接發現,使之主動思考的能力被充分調動起來。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們把捉到的蚯蚓暫時帶回班級,再通過放大鏡對其進行觀察,并對教材中的知識點做出有效總結,待活動結束后再把捉到的蚯蚓放生。如此即使班級中膽子比較小的女同學也可以慢慢克服恐懼,主動上前觀察蚯蚓,一方面將本節課的知識點掌握了,促進自身動手動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引導學生尊重自然,學會和自然界的生物和諧相處,從而把正確的人生觀建立起來,養成健全人格。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這門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借助生活化資源進行教學,并借助課堂剩余時間開展生活化活動,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還應對多媒體授課模式予以采用,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將其學習科學的興趣激發出來,為學生的科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其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菊華.找尋生活中的語文元素——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思路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4):47-48.
[2]連偉紅.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探究[J].新校園(中旬),2017(12):95.
[3]裴蕾.巧用生活資源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J].吉林教育,2017(18):135.
[4]夏勝海.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7(0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