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章
現代科學以及大量的事實證明 ,學習動機是引起、維持和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力量,它是由學生的學習需要所引起的,而這種需要則是社會和教育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而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是利用一定的案件把客觀現實的要求變?yōu)閷W習者內的學習需要,使動機得以產生或發(fā)展,而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則是利用一定的條件即誘因把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并調動起來,成為實際上起推動作用的內部動力。二者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的。其實,它們的條件也往往是大致相同的。在一定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同一條件下作用過程的兩個方面。因此,在當今農村學校教育中,重視對小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多年在農村的實踐教育我認為,小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認識學習目的意義,啟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學習目的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經常性教育,它與學校的思想教育、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與培養(yǎng)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認識是動機的形成、發(fā)展與激發(fā)的內在條件,而行動目的則是動機的指向或追逐所在。因此,學校教師應在教育中使小學生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把學習與祖國的建設事業(yè)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形成長遠的間接性動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實踐表明,要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教育富有成效,必須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目的、任務、要求、認識在以后的應用中的價值和作用。組織和開展活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參觀、報告會、科技小組活動等,都將有助于啟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從而“使學習感到需要,是學習的根本動機。”
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求知欲、活動熱情是促進小學生學習動機形成、發(fā)展和得以激發(fā)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師應設法,如給學生提供新知識的邏輯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和新穎的教學方法等,就可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進而產生新的學習動機和激發(fā)起學習動機的強力推動作用。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大家積極思維活動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出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不能單純利用自己以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時,就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達到新目的不夠用時而需要進行思維并力所能及解決問題的學習情境。
四、運用動機的遷移作用,發(fā)展小學生新的學習需要
遷移是心理的相互影響,對于學習缺乏自覺性、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的學生,可以利用他對其它活動的積極興趣,因勢利導地將其遷移到學習上來。如把不愛學習而非常喜歡課外科技制作的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失實際地轉移到學習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并能發(fā)展學生新的學習需要。因此,利用遷移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條有效途徑。
五、恰當利用學習結果反饋,有效地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
讓小學生在學習中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習動機起強化作用。布郎曾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他在教學中,對甲組學生的作業(yè),在批改時不僅打分,且加評語;對乙組學生的作業(yè)僅僅批改,既不打分,也不加評語。一段時間后,甲組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乙組。可見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是很重要的。有經驗的教師,都很重視對學生課堂上的答題、作業(yè)、考卷等及時做出評價。當然,評價不一定都是表揚,也可能是批評,但表揚的效果總優(yōu)于批評,而批評又比沒有評價好。如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作任何評價,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一無所知,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從產生。值得提出的是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客觀、公正、全面、合理;既要讓學生知道對在那里,錯在那里,有要讓學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否則,學習評價只是流于形式,也就談不上激發(fā)學生的動機作用了。
六、制定獎懲制度,給予恰當的評價
獎勵和懲罰是兩種常用的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方法,兩者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課堂教學之中。獎勵是指學生獲得某種贊許、表揚等。由于獎勵的獲得滿足了小學生的社會需要,從而中了這些學習行為并重現的相對概率。對此,蓋杰和伍令納在《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對于教師來說,表揚是最易使用的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動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揚伴隨著某種行為的頻率的增加。”他們還說:“有時,教師忘記了他們對于學生的評價是多么重要。我們看到一些教師從不對學生說一句好話;這種行為是不可原諒的!”懲罰指的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批評、訓斥等。
七、提供成功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某些成功的體念,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成功和失敗不僅可以提供反映活動達到預期目標的信息,而且還能對從事后繼學習活動的動機產生影響,從總體上講,適當的成功和失敗都可以增強后繼學習的動機,但對后繼學習作用的大小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二者有很大的差別,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成功體驗對動機的激發(fā)作用大與失敗的體驗;尤其對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進一不的失敗會導致學習動機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則會成為學習動機的“激活劑”。因此,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應該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念。學生一旦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學習動機就能獲得強化,又有助于使學生產生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總之,在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qū)學校教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種多樣,只要教師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并學有成效。比如啟發(fā)學生的自覺性:激發(fā)好奇心與求知欲,幫助學生通過直觀或實踐活動形成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對于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還可以利用其愛好游戲或體育等原有動機,通過游戲或體育活動造成動機的轉移,以形成學習的需要。采取新穎而生動的教法,適當開展學習競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