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仙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入手,從黨的奮斗目標、黨的領導、黨員個人三個層面分析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進而提出堅定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
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
(一)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
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綿延至今、從未中斷。獨特生命力的背后,是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強大支撐力。從夸父追日至死不休到愚公移山百折不撓,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敢與天公試比高的膽氣風骨,積淀成為中華兒女特有的人文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精神、人文理念到今天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和源泉。
(二)不懈奮斗的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按照時代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創造出了以不懈奮斗為特質的革命文化,包括黨在革命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各種革命精神,比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它們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無窮動力,更為中國共產人鑄就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引領。特別是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不懈奮斗的長征精神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赤子“初心”。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的精神內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吸取有益外來文化,創造了以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為特質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愛國主義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在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條件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在新時期,改革創新鞭策共產黨人與時俱進,創造出了讓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中國高度、中國精度。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為了勝利、為了夢想的團結奮斗上,還體現在大災大難突然來襲時的血濃于水,萬眾一心。比如03年的非典、08年的雪災、汶川地震,大家眾志成城,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嚴峻挑戰。13億人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
(一)從黨的奮斗目標來看,文化自信是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動力
縱觀世界史,每個走向復興的民族,都離不開精神價值的指引。每段砥礪奮進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撐。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有著幾千年文明傳統的中國不堪一擊。孫中山先生曾指出,一盤散沙,意思指向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的自尊、自強得到了徹底激活,經過十四年的浴血奮戰,把侵略者趕出了國門。當下,中國共產黨人要帶領全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更是需要堅定文化自信,才能自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導向,提振全黨全國人民的精氣神。
(二)從黨的領導來看,文化自信是增強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有力武器
當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激烈。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日益嚴峻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局勢,把準方向、激濁揚清、正本清源,從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增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三)從黨員個人來看,文化自信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內在根基
習近平強調: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內在根基。只有擁有足夠強大的文化自信“之根”,才能始終保持理想信念“之樹”不倒。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一)理論指向: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找準支撐點
習近平強調: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中國共產黨人要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凝心聚魂,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找準支撐點。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事業的勝利,并將繼續取得新的勝利。對此,習近平強調,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
2、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中,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當代中國最鮮活、最接地氣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的最新理論成果。
(二)價值取向: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中找準著力點
習近平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國共產黨人要堅定文化自信,必須不忘初心,從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中找準著力點,實現黨性和人生價值的升華。
1、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實踐反復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和人民一起創造歷史。
2、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管子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在社會和平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年輕一代更應知道什么是禮節、什么是榮辱。這就需要共產黨人更加模范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積極地引導全社會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社會的底色和基調,鑄牢文化自信的價值觀基礎。
3、帶頭樹立政德
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強調:政德建設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領導干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明大德是政德建設的最高層次,重在理想信念、黨性修養,要求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守公德是干事創業的基本操守。重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求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嚴私德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重在個人操守和行為,要求戒貪止欲,克己奉公。這要求共產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在是與非的考驗中站穩立場、在公與私的抉擇中彰顯情懷、在大與小的處理中克己奉公。
(三)實踐路向: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找準落腳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共產黨人要堅定文化自信,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找準落腳點。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個社會發展的條件不是自己選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不可能避開這些因素和這些因素所帶來的既定狀態。國情就是這樣的因素。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發展程度都是不可選的、都是既定的,甚至是特定的。如果不與具體的國情相適應,任何道路都會水土不服,最終都是死路一條。經過5000多年的傳承、170多年的深刻總結、60多年的持續探索和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人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由之路。
2、貢獻“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于“和而不同”。孔子提出“以和為貴”,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孟子提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成就了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的“中國智慧”,中國共產黨主張讓不同文明互相欣賞、和諧共處。它打破了西方文明對全球治理解釋權的壟斷,捍衛了文明的多樣性、包容了文明的異質性,堅定了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心和決心,人類正奔向文明、和諧、繁榮發展美好前景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