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芬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信訪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信訪穩定工作,有助于筑根強魂、強大基因、增強自信、化解矛盾、凈化心靈,有助于構建本質穩定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承;企業;信訪穩定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信訪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信訪穩定工作,體現了有助于筑根強魂、強大基因、增強自信、化解矛盾、凈化心靈等五大功能。
一、筑根強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這充分說明了傳統文化對一個國家、民族傳承、發展的重要作用。孔子說,仁者愛人。這個仁指的是做人的一個全幅的境界,它的核心是愛人,是指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人群、對他人、對家人保持著一種赤子之心的愛,一種巨大的善良,一種巨大的仁愛之心。這種愛是一種慈愛,一種廣泛的善的觀念。信訪工作者要以“仁者愛人”的思想,做一個有“仁愛”這樣大愛情懷的人,把信訪人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善地對待來訪者,有禮有節地接待來訪者。唐代名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有句名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說,要想使樹木生長得茂盛,必須穩固其根部,因為根深方能葉茂;要想使水流得長遠,必須疏通其源頭,因為源遠才能流長。信訪工作是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應當在辦信接訪中注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導和灌輸,筑牢“根”和“魂”,打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強大基因
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指這個民族的成員在長期共同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有的文化特征;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指由這個民族的成員在長期共同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文化氣質、精神追求等凝聚而成的精神合力和心靈歸宿。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生存發展的支撐、身份歸屬的標志,是維系這個民族發展繁榮的最深沉的力量。近年來,央視的《百家講壇》《詩詞大會》《朗讀者》,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等電視節目,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仿若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掀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喚醒了潛流在民眾血脈中的傳統文化基因。這充分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信訪”雖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形成的一個專用詞匯,但其作為人民群眾反映情況、提出訴求、監督官員的一種手段,古已有之,有著源遠的歷史演變過程,也形成了獨特的信訪文化基因,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不少人都有濃郁的“清官情結”。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有效的信訪制度,人民群眾通過信訪渠道提出投訴請求和意見建議,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充分體現,又從另一個方面加強了對公權力的監督。我們應該認同這種制度安排,努力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改進一些信訪人不良的信訪心理,形成積極向上的信訪文化,促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成為信訪人的主導精神力量,依法理性反映問題、維護權益。
三、增強自信
當前,世界文化格局面臨著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新特點,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思想文化力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面對這樣的思想文化格局,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增強文化自立和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制裁中興通訊,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立即表態隨時準備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這充分體現了高度的自信,既是改革開放40年積攢的基礎和底氣,更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骨氣和自信。堅持文化自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企業傳播,用傳統文化載體向企業員工講好信訪故事,是企業信訪工作者新的使命。信訪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信訪工作者應當把信訪人與其他員工群眾平等看待,加強對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增強“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促使他們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同時,也要針對個別信訪人性格怪異、心理扭曲的現象,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對工作、生活和前途命運的信心,培養健康向上的陽光心理,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軌道上來。
四、化解矛盾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質,就在于它堅持以人為本,強調禮樂教化,促使人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信訪工作者應該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努力使自身成長為群眾道德教育講師,在日常工作中幫助來訪者重新感悟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信訪工作根本目的是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信訪工作者要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人文文化的特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用“人本思想”來化成社會風氣,隨時隨地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群眾期待,注重解決好群眾的民生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要用善行、善舉,真心、真情,傳播真善美,影響信訪人,讓來訪者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自覺維護正常的信訪秩序和社會秩序。
五、凈化心靈
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給予了我們正義和美好,給予我們優美的心緒和內心深處的寧靜,還有崇高的人格價值。傳統文化為我們的心靈找到了棲息地,給民族奠定了優良的文化根基,賦予了個體生命以一種至善至美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通過人們心理上的共鳴、感情上的至誠、行為上的遵從,形成了符合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價值指向的整合效果。人貴有本真之心。只有從一定的道德本真出發,從內心和諧和社會發展上樹立目標,形成理性判斷能力和卓越的精神,才能把握思維的向度,形成高尚的品格和作風,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這并不是說,用傳統文化就能把現在社會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但要解決現在的問題,傳統文化不能缺席。因為,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著人的胸襟、情操和氣節。上訪群眾,尤其是多次上訪人員,大多經歷了是非曲折,有的思想偏激、行為過激、性格固執,精神上多少有一些這樣那樣的亞健康問題,需要進行心理疏導,努力用傳統文化凈化心靈,幫助他們理順情緒、緩解壓力,找回自我、回歸自我。
六、結束語
大力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促進和諧穩定建設,是新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與信訪穩定之間的關系,堅持用文化滋養心靈,靠文明構建和諧,就會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就會有力地推動實現企業和社會的本質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