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劍
摘要:大部分歐美科幻文學作品是對未來進行展望。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描繪出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技術、新武器等。這些科幻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啟發讀者的想象力,甚至還有可能啟迪科學家,運用科學將書中想象出的武器變為現實。隨著社會、科技以及文化的不斷發展,歐美科幻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新的發展動態以及一些新特點。因此,本文對近年來歐美科幻文學作品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動態和新特點加以總結,旨對未來對科幻文學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歐美? ?科幻文學? ?動態? ?特點
從大家公認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科幻文學作品已經經歷了大致四個階段——萌芽初創期、黃金發展期、新浪潮時期以及賽博朋克時期。每一個時期,科幻文學作品的發展都與當時的社會以及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但他們仍有一些共通點——放眼于未來。另外,這些科幻文學作品的另一個鮮明特征是越來越注重探討新科技或新技術對人或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
一、歐美科幻文學的發展歷史
歐美科幻文學作品的發展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818年《弗蘭肯斯坦》的誕生。回顧歐美科幻文學的發展歷史,科幻文學作品已經經歷了大致四個階段——萌芽初創期、黃金發展期、新浪潮時期以及賽博朋克時期。
科幻文學作品萌芽初創時期大致是從1818年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有英國的雪萊夫人、凡爾納、威爾斯以及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等。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文學作品,而凡爾納更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將科學的語言性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他在其科幻文學作品中所做的設想都在20世紀被科學家們實現,如飛機、潛水艇、坦克、導彈等。而凡爾納的科學幻想之所以能成為科學預言的原因則是他的想象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是經過了解、計算后才做出描繪的。這一時期,科幻文學作品相對較少,作品多是由相對固定的作家創作的。而作家的探索也是涵蓋了多個方面。這一時期科幻作品的作者有的也是“身兼數職”,并不只是科幻小說家,他們對科幻理論興致勃勃。
科幻文學作品的黃金時代優秀作品層次不窮,包括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以及“基地”系列、海因來因的《異鄉異客》等等。其中,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探險》和喬治·奧威爾的《1984》也被看作硬、軟科幻的最佳作品。黃金發展時期的科幻文學作品有些許相似之處,這一時期的作家似乎都已經達成了一種默契的共識:“科幻文學作品需要是有懸念的故事,且必須與科學發展和科學家工作生活有關;作品中一定會有幾個氣勢恢宏的大場面;作品能給讀者一些哲理或啟迪”。因此,這一時期的發展幫助作家和讀者形成了統一的對科幻的認識。
新浪潮時期是由于戰后國際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包括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科技等各個方面的變化,讓讀者感到科幻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感,再加上科幻文學一直是非主流文學,這也促進了新浪潮運動的發生。這次新浪潮運動的推動者是英國作家J·G·巴拉德和布萊恩·奧爾迪斯。他們所推行的理念或特點是“追求創新,摒棄傳統套路,向主流文學靠攏;這一時期的科幻文學作品更多地重視人心理,具有意象性、隱喻性和心理性等典型特點”。
在新浪潮運動失去活力時,一種新的“本體的回歸”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爆發,即賽博朋克運動(Cyberpunk)。賽博朋克是一個合成詞,從單詞的構成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運動是在高科技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的一類科幻小說。賽博朋克科幻文學作品大多圍繞黑客、人工智能以及這些新技術與社會和人類之間的矛盾。這一運動的代表作家有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和布魯斯·斯特靈。他們各自的代表作《神經漫游者》和《心內海》都為科幻文學界帶來深刻影響。他們共通點是“書內人物的大腦可以與遍布全世界的電腦網絡相連,從而實現在高度信息化的虛擬環境中隨意漫游”。這一時期賽博朋克的主要特點是“呼喚科幻小說從新浪潮轉向硬科幻;同時,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科幻文學作品中逐漸也引入了信息論、生物工程等更多高科技內容”。
目前,隨著社會生活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科學和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因此所創造出的科幻文學作品也還在不斷發展。
二、歐美科幻文學的特點
(一)具有未來性
未來性是科幻小說的必然要求。科幻文學作品多是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未來世界的面貌,是作者運用自己的想象或幻想所進行的前瞻性預見。幻想作為科幻文學作品的三要素之一,要求對不存在的事物進行想象,即“只有我們未知的、無法把握的未來才具有想象空間”。而這種科學幻想之所以能在未來被實現,是因為它是建立在現有的科學經驗和試驗之上的。
另外,未來性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人類未來意識的反映”,文學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從而不被歷史和時代所淘汰。文學所追求的主題是理想、光明、幸福和未來,來鼓舞當代現實中的人們。而科幻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題材,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也滿足這些文學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科幻文學著眼于未來,探索人類的未來世界,表達人類的未來觀念。
科幻文學作品中,未來性關注的焦點包括對未來的地球探索、未來的生態環境、未來的人類命運、未來的科技發展以及未來的外太空。從地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到人類探索外太空,從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到科技對人類命運的思考,科幻文學作品都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討。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科幻文學作品的未來性不僅是故事發生時間上的未來性,同時還對社會以及人類的未來發展進行了討論。
(二)與當時社會與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
雖然科幻文學作品極具未來性,是對未來生活的設想,但是,這些設想也與當時時代的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比如,上文已經提到的“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想象的大部分幻想都已實現。再如,愛倫·坡的《漢斯·普法爾歷險記》中,也提到了主人公坐氣球進行了太空旅行。這也是因為當時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氣球載人飛行的技術,雖然這與乘坐氣球太空旅行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這種以基于現實對未來的合理想象可以促進人類在科學技術上的創新。
三、歐美科幻文學發展的新動態
(一)新的科技手段
正是由于科幻文學作品中作者的設想都是與當時社會以及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的這一歐美科幻文學作品的特點之一,在近幾年的歐美科幻文學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發展態勢——科幻文學中開始出現了新的科技手段。
近幾年科技高度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技術層次不窮,并不斷完善。比如最近幾年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它,人類可以說是又愛又恨。人工智能既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但同時也會給人類的地位造成威脅,讓人類進一步去思考自己的價值以及如何與人工智能更和諧地相處。有一些科學家堅持“人工智能危險論”,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和開發持審慎態度。而一些科幻文學作品中也反映了這一觀點——人工智能會給人類遭受滅頂之災,比如約翰·坎貝爾的《最后的進化》、萊斯特·雷伊的《為人類復仇》等等。但相反,一些科幻小說家筆下的人工智能則是積極的,如艾里斯的“蒸汽動力人”系列等。這也就進一步引發了人類和這些新技術之間的關系以及地位的討論。
(二)注重人的情感描寫
近些年的歐美科幻文學作品還有另一個變化,即逐漸注重對人的情感、內心等細節描寫。比如邁克爾·雷斯尼克于2009年出版的科幻小說《知己》就描寫了人類和機器人長期相處后,所產生的友情。因此,這也讓讀者思考“人類的價值是什么”“何為人”“人類和人工智能的界限是什么”等一系列人的本源議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人類的矛盾也促進了新倫理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人類也需要對自身進行更為深刻的哲思。因此,科幻文學作品對人類情感、內心的關注也正反映出對新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的倫理觀的關注。而這一變化也是科幻文學作品發展到更深層次的標志,開始深層探討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四、結語
自19世紀第一部科幻文學作品問世開始,科幻文學的發展歷程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期、黃金發展期、新浪潮時期以及賽博朋克時期。雖然不同發展時期科幻文學的發展特點有些許不同,但是科幻文學作品的總體特征主要有以下兩點:具有未來性,且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科幻文學作品也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如出現了一批新的科技手段、更注重人的情感描寫等等。這也進一步體現并印證了科幻文學作品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劉義.西方現代科幻小說中的宗教共同體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05):144-151.
[2]張嬌嬌.科幻小說的未來性探討——以美國不同階段四位科幻小說作家作品為個案[D].寧夏:寧夏師范大學,2015.
[3]星河.西方科幻小說發展的四個時期[J].經濟與信息,1998,(02):19-21.
[4]賀欣曄.科幻文學中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6,(02):111-115.
[5]戴從容.科幻文學的文學經典性——以海伯利安系列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6,(08):100-110.
[6]肖漢.當代歐美科幻文學的全球化與邊緣化[N].文學報,2016-02-04.
[7]星河.西方科幻文學發展:悠長的回聲[N].文藝報,2013-01-11.
[8]鄭文斌.英國科幻文學“新浪潮”運動源起探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6.
[9]呂超.科幻文學中的人工智能倫理[J].文化縱橫,2017,(04):45-55.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