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郭曉蓓
摘要:古希臘哲學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采取正確的方法論都大有裨益;因此,當代大學生也應該不斷學習前輩哲人們寶貴的經驗和理論,用辯證的觀點對其加以批判性的吸取和繼承,幫助自身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 ?古希臘哲學? ?啟示
古希臘哲學的思想十分豐富,對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亦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也可以從對古希臘哲學優秀思想的學習和體悟中獲得很多啟示。
一、用蘇格拉底的思想分析大學生的學習方法
“認識你自己”是蘇格拉底哲學體系的濫觴,其促使古希臘哲學的研究對象從外在的自然界轉向對人內在自我價值的探索和肯定?!罢J識你自己”究竟旨意何在?對此蘇格拉底是這樣詮釋的——認識你自己,首先就是要經常對自己進行審察,也就是堅持自我反思自己以明得失。蘇格拉底強調:“未經審察的人生不值得過?!边@與我們中國古代哲學強調“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于大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就意味著人生新階段的開啟,很多人都會重新審視自己以更新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以期適應新環境。這個過程無疑就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而審察認識自我很難一蹴而就,反而是個需要孜孜以求的功夫活。也正是因為如此,蘇格拉底才會終其一生積極踐履并研究“認識你自己”這個命題,還一直強調自己依然無知。那么對于人格尚未成熟的大學生而言,更應該向蘇格拉底學習,堅持用主觀和客觀相聯系的方式積極實踐對自我的認知。
為了更好的認識自我,蘇格拉底還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即“精神助產術”,其實際上是一種利用詰問誘導學生自我思考的方法,類似于現代的啟發式教學。這一方法強調從個別的具體問題出發,通過對話的方式不斷揭示認知中的矛盾,逐步探究出正確結論。蘇格拉底自己在教授學生時,就常常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與他們進行詰問訓練,從不直接告訴學生自己的觀點,而是用反詰的方式促使學生主動陷入深刻的思考,然后再利用各種相關事例予以引導和啟發,使學生靠自己的推理一步步得到較為正確的結論。當代的大學生也可以在日常學習中仿效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從而積極發揚自己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避免一味被動的接受知識。
誠然,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預設了天賦理性,這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相悖,但是以其作為認識過程中的指導原則,還是有一定實用性的。
二、用智者派的思想分析大學生的學習態度
對于古希臘哲學史中的智者派,我們應該有辯證的認識。就其積極意義來說,智者運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時大眾的文化水平和思辨能力,反應了古希臘人擺脫傳統迷信和落后習俗的自主意識覺醒,因此可謂是西方最早的啟蒙運動;但與此同時,其也具有一定的消極意義,比如后期只注重論辯術的推廣忽略了真正的實效,從而陷入相對主義詭辯論,等等。因此,對于智者派的思想,我們要批判性的予以繼承,在去蕪存菁的基礎上端正學習態度。
首先從正面看,智者運動是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文化運動,這主要表現在其所具備的懷疑精神和相對主義價值觀。許多智者都提出事情會因時間、地點、人的不同而產生差異,沒有恒靜的事物,因此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懷疑,包括人們習慣于信奉的各種規矩等都可以在辯論中得到推翻或升華。在智者派誕生之前的古希臘民眾大多還處于文化閉塞的狀態,其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都是神給予的,比如雅典的梭倫改革就被當作是神授的。而智者派出現之后,就以他們的觀點、思想為出發點,帶領大眾向傳統習俗發起了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生活的改革。例如著名智者普羅塔戈拉就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要求民眾從自我出發對存在的一切東西進行批判。普羅塔戈拉還說:“關于神, 我不可能感受他們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也不可能感知他們的形象;因為有許多感知方面的障礙, 人們不可能親身體驗到神, 而且人生又是短促的。”這種主張固然過于偏向于主觀唯心主義,但就當時而言,無疑對于高揚人的主體性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另一位著名的智者高爾吉亞在他的《論不存在者和自然》中提出過著名的“懷疑主義三命題”,即:“第一, 無物存在;第二, 如果有某物存在, 人也無法認識它;第三, 即便可以認識它, 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這三句話打破了信仰的束縛甚至是約定俗成的語言的潛移默化,使人們重新審視自我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智者派依靠感覺主義、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向當時所有既定的、權威的、神圣的東西發起了挑戰,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有批判性的予以肯定和學習。對大學生的學習態度來說,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促進自身不斷求取新知和探索未知領域的積極動力。但是當今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學生還是習慣于墨守成規的盲目學習,對書本和老師的言論從不敢提出懷疑,也不會自己主動探求未知的一切,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汲取智者派的挑戰精神,敦促其敢于提出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是與老師有著相悖的意見,也不必畏縮不前,而是應該學習亞里士多德那種“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品質精神。
其次從反面看,智者運動在其后期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很多智者也因此被諷刺的稱為“販賣知識的商人”,而后更是逐漸為大眾所厭棄,最終消弭與歷史長河之中。當時很多智者教給學生的技能主要是辯論術和修辭學,但這些與其說是真知,不如說是投機取巧的方法。智者們為了多多賺取學費,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培養能在政治論辯比賽中獲勝的人而不是尋求真理,而這樣脫離實際、對人的全面發展并無裨益的教學方式最終導致他們自身被歷史拋棄。在此,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主要是在學習態度上要摒棄過于功利的心態,例如認為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而非充實自我,獲得全面發展等。當今在物欲驅使下,有些思想不成熟、態度不端正的大學生為了賺錢甚至不惜選擇逃課,導致大學生活荒廢,青春年華虛度,如若不加以重視和改進,勢必與后期注重功利的智者派殊途同歸!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都應共同努力以改變這種不良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