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庚 徐鈺婷
【摘要】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必然帶來思想環境的新變化,積極探討其演進發展的新趨勢,對于促進人們思想的時代躍遷意義重大。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難題的破解, 將推進思想環境協調性與效益性的日益嚙合, 促進人們的思想全面協調發展。新時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將推進思想環境中國化與國際化的日益融通,促進人們的思想互鑒共享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踐行,將推進思想環境導向性與涵育性的有機統一,促進人們的思想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新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6.014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1]環境是實踐之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際國內環境已經發生且還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導致人們思想賴以生存的場域也悄然發生變化。這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科學展望思想環境變化的新趨勢,準確把握其對思想的影響效應,積極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促進人們思想的時代躍遷。新時代的思想環境,是指新的時代背景下影響思想形成、演進、發展的客觀環境。其演進發展的趨勢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動態變化的演進方向與發展態勢。它必然要反映一定時代的特定要求,反映社會環境時代變遷的痕跡。馬克思早就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3]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思想環境業已呈現出以下三個明顯的發展新趨勢。
這是由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所決定的思想環境演進發展的新趨勢。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難題的破解,必將推進思想環境的協調性與效益性日益嚙合,促進人們思想的全面協調充分發展。
所謂思想環境的協調性,是指思想環境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性能,是新時代對思想環境內在性能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思想環境演進發展的一種良性狀態,既包含內容范域中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制度環境三者之間的均衡協調發展,也包含層級范域中的宏觀環境、中觀環境、微觀環境三者之間的均衡協調發展。思想環境的均衡協調發展,既能為思想的存在提供一個和諧的空間,也能為思想的發展提供全面的滋養。
所謂思想環境的效益性,是指思想環境對思想的影響效能,是新時代對思想環境質量提升的現實訴求。它是對思想環境功能作用的一種量化描述,主要表現為思想環境作用于思想發展的力度和效度,既包括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制度環境作用于思想發展的力度和效度,也包括宏觀環境、中觀環境、微觀環境作用于思想發展的力度和效度。
思想環境的協調性與效益性的日益嚙合,就是新時代思想環境的協調性能與影響效能的日益結合、協同發展狀態。它是新時代主要矛盾破解過程中的一種必然性結果。眾所周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破解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努力實現平衡協調充分發展,既要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平衡協調充分發展,更要實現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全面的協調平衡充分發展;既要注重思想的宏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協調平衡充分發展,也要實現中觀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職業環境)和微觀環境(大腦、生理、心理)的協調平衡充分發展。只有注重思想環境協調性與效益性的時代躍遷,才能助推和保障人的思想在新時代的全面協調自由發展。所謂新時代的“充分發展”,就是要強調物質、精神、制度發展的效益,這是一種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要求,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最起碼的基本需要,而且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需要;不僅要滿足需要,而且希望盡快滿足需要。綜上可見,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的過程,即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過程,就是思想環境的協調性與效益性日益嚙合的過程。因此,必須準確把握新時代思想環境協調性與效益性日益嚙合的趨勢,著力促進和確保人們的思想協調、和諧、充分地全面自由發展。
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使思想環境的發展所呈現出的一個新趨勢。換句話說,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將導致當今的思想環境日趨中國化與國際化且相互融通,共同促進人們思想的互鑒共享發展。
所謂思想環境的中國化,是指思想形成與發展的環境要素與中國元素相得益彰的發展狀態。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的重大時代課題,是當前中國思想環境的最大背景。只有從中國的這一時代背景出發,把握好思想環境中國化走勢,才能有效助推中國人民的思想躍遷。
所謂思想環境的國際化,是指影響思想形成與發展的環境要素與國際發展趨勢相互作用的發展狀態。伴隨新時代到來的節拍,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正在實現從跟跑、追跑到領跑的新跨越,從自主、自強到自信的新跨越,從旁觀者、參與者到引領者的新跨越。中國的每一步發展都在影響著國際格局的變化,中國的世界影響力、感召力與塑造力在日益提升。這種國際化演進趨勢,毫無疑問也帶來了思想環境的國際化走向,正在引導人們形成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思維方式,助推人們思想的優化與躍遷。
思想環境的中國化與國際化的融通,是指順應“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一歷史新變化,思想環境的國際化走向與堅持中國特色發展兩者之間日益融通、日益趨向協同發展的狀態。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具體表現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國際地位的提升,相應地帶來了思想環境(思想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制度環境)的優化,其優化發展過程呈現出了中國化與國際化融通互促效應——既堅持中國特色的提質發展,又堅持國際合作的互鑒共進。這種思想環境的優化,帶來了思想發展的良好空間,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良性躍遷,諸如從固步自封到積極進取、從盲目從眾到理性思考、從“崇洋媚外”到“中國自信”等。
思想環境的中國化與國際化融通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客觀必然。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中國需要和諧的世界,世界更需要發展的中國。當代中國不僅面臨著“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戰,也遭受到西化分化勢力的環境滲透,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需要中國用國際化視野去籌謀布局中國的長遠發展,需要中國用國際化的行動去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中國融通發展的思想環境,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與支持;中國崇尚仁義和平的社會背景、執政為民的思想風尚,正在為世界開啟共謀和平、共同繁榮的新紀元。正是因為如此,新時代必須準確把握其融通發展新趨勢,著力加強思想環境的國內外協調發展,促進人們思想的互鑒共享發展。
這是新時代對思想環境功能屬性演進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今時代理論與實踐的一個重要邏輯,就是新時代提出新課題,新課題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實踐。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期的首要任務。這從客觀上要求思想環境的導向性與涵育性有機統一,促進人們思想的持續健康發展。
所謂思想環境的導向性,是指思想環境對思想的引領性能。導向性是思想環境的一個重要元素,也是思想環境的一個重要“抓手”。馬克思指出:“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4]就一般意義而言,積極的思想環境可引領思想的正向發展,消極的思想環境則會導致思想的負面效應。
所謂思想環境的涵育性,是指思想環境對思想的涵養培育性能。涵育性是思想環境的又一重要元素,也是思想環境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習近平同志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5]這是對思想環境涵育性的高度重視和深刻詮釋。
思想環境的導向性與涵育性的有機統一,是指思想環境引領性能和涵育性能的統一實施、同向發力、功能共振。思想環境的導向性能側重促進思想的正向躍遷,思想環境的涵育性能側重加強思想的持續向上。只有二者有機統一,才能有效促進道德意識的強化、先進理念的深化、思想情懷的感化,確保人們的思想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持續漸進地獲得滋養和健康發展。新時代需要全國人民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與時代意義,這就必須強化思想環境的導向性;同時,新時代需要提升廣大人民對新思想認同踐行的堅定性與持久性,這就必須強化思想環境的涵育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腦海,融入心靈,充分發揮思想環境助推思想躍遷的功能價值。
思想環境導向性與涵育性的有機統一,還是新時代新發展對思想環境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使命,客觀呼喚新思想的指導,迫切需要營造和諧溫馨的思想環境、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導向和思想指導。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正確的思想導向是思想統一的政治保障,這就必須充分發揮思想環境的導向功能,注重引領人們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新思想的認同和踐行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相濡以沫的過程,這就必須充分發揮思想環境的涵育功能,將新思想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環節。新時代的思想環境寬廣而復雜:國際意識形態的交流交鋒激烈,經濟競爭與合作交織掣肘;國內深化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有許多“險灘”要涉,許多“禁區”要闖,許多“硬骨頭”要啃。面對各種深層次矛盾凸顯、各方利益博弈激烈、多元思想交織交融的現實情境,迫切需要營造優良思想環境,用先進思想占領意識形態高地,豎起引領大旗。毋庸諱言,當前主流思想意識形態受到了國際國內環境深刻變化的嚴峻挑戰,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差異性、多元性、多變性明顯增強,這就迫切需要加強先進思想的引領與涵育,力戒單一灌輸、渠道不暢、機制欠缺、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著力強化思想環境的科學引領與浸潤涵育功能的有機統一,確保先進思想學習踐行的深入度和持久性。既要反對只重引領、忽視滲透的極端,又要反對一味強調滲透、忽視引領的另一個極端,還要防止將引領性能與涵育性能對立起來而導致的思想環境演變發展的自由放任。
(本文系2018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研究”和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重點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常態化方法模式創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8BKS174、XJK18AGD002)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第2版。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4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頁。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第1版。
責 編∕刁 娜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new changes in the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trend of its evol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people's thinking.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ill promote the increasingly intertwined harmony of the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fficiency, and advance the overall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thinking.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getting closer to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stage" in the new era will move forward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the nat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mutual learning and sharing of people's thoughts.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ill promot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guiding and educational nature of the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elp with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eople's thinking.
Key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deologic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