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巖子
摘 要:主要對《〈秋詞〉其一》教學進行總結反思,在對實踐操作的分析基礎上,提出課前分享帶動閱讀且生成豐盈,讀可以促進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應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師生要平等對話等觀點,也對統編教材該如何創新教法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反思;分享;閱讀;思維;主體;平等
筆者執教《〈秋詞〉其一》,聽課的老師們還有幾位實習生隨堂聽課,評價曰:一氣呵成,流暢明朗,亮點突出。特總結反思如下:
課前分享,帶動閱讀。本節課的分享,含“每日《論語》”和閱讀自由分享兩部分。安排“每日《論語》”,是想用這種方式推動學生對《〈論語〉譯注》整本書的閱讀,帶動大家養成每日積累的好習慣,用這種很接地氣的方式來消除傳統經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隔膜,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感。當然,還想用“每日《論語》”的分享活動拉近經典與學生生活學習的距離,讓分享者用帶讀的方式讓全體學生感受《論語》獨有的語體美和音韻美,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知能力,逐步理解《論語》中蘊含的精神美、道德美、思想美。課前分享形式多樣,可以說見聞故事,表看法觀點,談感想啟示,推經典名著,展閱讀分享,摩物品察風俗作影評等,很好地帶動了課外閱讀。
課前分享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積極發言的好習慣,現場氣氛熱烈,很多學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覺。分享的內容如同一塊石子投進了學生的心湖,激起陣陣漣漪。
課前分享的生成精彩而豐盈。我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發散,也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審辨式思考,只要言之有理,我都進行肯定。這種方式帶動他們認真思考,激發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創新了學生的思維,潔凈了學生的心靈,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分享產生了不少帶有智慧或理性思考的金句,如“即便生活有時不熱愛你,你也要時時熱愛生活”“堅定的志向是一個人行走的靈魂”“不能總期待他人幫助,要學會自己堅強”“信仰和志向是前進的支柱”“一個人沒法選擇他的出身和家庭,但他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這些閃耀著理性思考和智慧光芒的句子,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照亮了他們前行的路。這些句子并非挖空心思捏造的,而是閱讀積累積淀下來,因分享點評觸發靈感生成的,它在德育上的浸潤效果遠比枯燥乏味的說教好得多。
以讀促學,步步推進。首先是以讀促學,齊讀、指名讀、幾次點評再讀、全班再齊讀,讀的環節設計有梯度有坡度。每一次讀都有具體的任務,如初讀要求字音與朗讀節奏的準確,再讀要求初步把握意思,三讀要求融入情感,四讀要求感情飽滿充沛,讀出韻味……每讀一次力求達到提高一次,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每讀一次都有學生進行明確的帶有肯定鼓勵的點評,那種原生態的自然生成的享受很曼妙,我只做精簡的評價,實時輔以背景介紹、情境渲染,激活了學生情感,他們對劉禹錫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全班慷慨激昂的誦讀聲中流淌出的是豪邁奔放、樂觀豁達。
你若放手,精彩自來。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討論熱烈,觀點新穎。如:“秋天這個季節與詩人的遭遇相似”“立志革新的詩人眼中蕭條的秋勝過嬌媚的春”“這只白鶴扇動翅膀沖破云層,意味著詩人有自信和力量沖破束縛,獲取自由”“詩人借鶴表現積極樂觀、昂揚進取之志,就像曹操借海表現想要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輕松的發言,及時的評價,讓學生在學習中很享受。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要敢于放手,將話語權交給學生。
字詞修辭及文化常識等不能忽略,但若只在此方面下功夫,難免將一首詩肢解得支離破碎,教得枯燥乏味,我盡力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劉禹錫的精神影響并不是我反復強調就能實現的,而應該浸潤在誦讀中、學習討論中、發言點評中、分析品悟中、總結提升中。我在下課前滿懷真情的祝福,讓這種積極進取、樂觀豁達、愈挫愈勇的精神在同學們心中回旋激蕩,也真心希望每位同學都能笑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打擊,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都要葆有心中的美好。
師生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意見。我將所題的七絕分享給學生。學生自發地深情朗讀,在朗讀討論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尤其是“秋光秋色覽不盡,倚窗聽江暗愁生”一句中“暗”與“幽”的討論,倡導學生養成斟字酌句、品析字詞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學生大膽自信地發表觀點、闡明理由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比較,學會思考,敢于質疑,也帶動了學生要多觀察多捕捉靈感多動筆多討論多分享。
教師的作用猶如吹起一陣山風,漫山遍野的樹就爭先恐后地搖動著枝葉;又如紛灑了一陣春雨,花草樹木吸足雨水亮出自己的風姿;還如特意設石讓流水激之,結果清韻悠揚……當然,沒有完美的課堂,從課堂觀察的角度來看,還存在著老師有些語句不夠精簡、拓展延伸還可以深挖及個別的學生參與度不夠等問題。
我們可以追問自己,統編版教材與人教版教材在編寫意圖、內容選擇、教學策略等方面相比,又有哪些新穎之處呢?我們應該怎么去創新使用統編版語文教材,落實編者意圖并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究竟使用怎樣的教法才能優化教學效果呢?我們該如何才能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呢?
依托統編教材,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我們可以慢慢實踐,點點推進,相信在每堂課中,你就會感受到流水激石、清韻悠揚的精彩!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