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摘 要:新時期的課堂教學方式要打破以往教學方式的束縛,才能為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尤其是實驗教學,教師要重視引進新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構建完善的科學知識結構網絡,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基于此,主要以華師大版的初中科學教學為例,圍繞著《浮力》這一節課的教學方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浮力;教學方式
《浮力》是初中科學知識體系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與浮力相關的科學知識,還需要將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激發出來,引導其積極自主地建構合理的知識架構體系,完善學生對浮力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浮力》的教材分析
在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浮力》這一章節中涵蓋了浮力概念、浮力大小因素、浮力產生的原因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在這些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對物體沉浮基礎條件、浮力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進行了研究。《浮力》這一部分的教材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也突顯出較強的綜合性[1]。其中,該教材內容的綜合性表現在浮力的知識內容涉及了力、二力合成以及液體壓強等多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對浮力的內涵及其綜合性質進行了探究,期望可以促使學生掌握好浮力相關的知識點,并且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理論性則體現在這一章節的內容含有不少理論性知識點,要求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概括總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二、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浮力》的教學方法
(一)問題情境創設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貫徹落實,當前教育教學領域出現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新的教學方法,問題情境創設法就是其中的一種。以往教師采取的平鋪直敘教學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要求,教師引入問題情境創設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對科學知識中的問題產生探究興趣。教師在創設問題時,應該注重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又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師在浮力產生的原因和浮力三要素的教學中可為學生演示實驗過程:將可樂瓶去掉底部和蓋子,然后倒置,將乒乓球置于瓶口處,再往瓶中注入水。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問學生:“你們認為這個球會上浮嗎?”在學生原有的認知里,球的密度比水更小,那么它一定會上浮。然而實驗結果卻截然相反,這就引起了學生的認知矛盾,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好奇心,使其積極投入到這一實驗課程的探究活動中。
(二)師生互動教學法
有效的師生互動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尤其是在具有一定知識抽象性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知識[2]。比如在“氣體浮力存在的實驗”這部分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氣體和水體都屬于流體,那么氣體是否會有浮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元素:“我們在生活中能夠看到一種氫氣球,只要手中的線被松開,就會向上飄,這是為什么?”許多學生都有玩過這種氫氣球的經歷,此時很容易就走進了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回答:“它受到了浮力!”氣球在空氣中會受到浮力,此時教師可以繼續追問學生:“氫氣球在空中的浮力方向是什么?請說說你的理由。”這時學生會回憶氫氣球的組成部分,它的端口有細線和小鉤碼,而小鉤碼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那么氫氣球在保持平衡的情況下則會受到豎直向上的作用力,這一作用力即浮力。由此可見,師生互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科學知識。
(三)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法,教師可讓學生自主形成小組,針對課堂上產生的疑問進行小組討論[3]。比如在浮力的實驗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小組學習任務:“若是水杯中裝滿水,有沒有可能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如何才可以讓已經下沉的物體浮上來?”這些學習任務實際上都圍繞著比較明確的討論方向來進行設計的,前一個問題圍繞著減少物重來設計,后一個問題則圍繞著增大浮力來設計,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浮沉條件。
三、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浮力》的教學反思
在《浮力》的教學中,筆者作出了以下一些反思:首先,教師要重視話語的凝練,即便是課堂提問,也要明確簡短地提出來,避免無意義的話讓學生感到枯燥。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進自己的教學過程,對課堂上的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最后,教師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與自主性,與教師進行互動,與同伴進行交流,自主展開思考,探究問題的答案。
總而言之,初中科學教師要積極突破以往的教學方式,創新自己的教學過程,優化《浮力》的課程教學,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教師要重視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沿用效果較好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彌補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的不足。
參考文獻:
[1]程德海.關于科學教材中浮力知識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下旬),2013(8):44-45.
[2]李哲君.“認識浮力”的教學設計與科學素養的提升[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6,34(12):44-47.
[3]陸錢兒.華師大版八年級科學“浮力”教學設計思考[J].新校園(中旬),2016(6):114-11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