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修江
摘 要:語文教學在初中階段非常關鍵,作文教學尤其重要。然而,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令人擔憂,學生寫作的興趣與積極性不足。因此,語文教師要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能力意識,提升寫作水平。針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進行了論述,并結合實際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問題;解決辦法
語文能力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作文在語文中又占很大的比重,而學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時期是初中階段。但是,初中階段的作文教學還存在很多困難,對此,我們要積極發現問題并探索全新的、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的效率。
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難
一些初中語文教師比較年輕,教學經驗不足,不能給予學生很好的指導。這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因此,我們首先要分析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陳舊單一
在寫作中,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非常重要。然而,初中老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首先講解作文技巧,接著閱讀幾篇優秀范文,給學生分析優秀部分,最后讓學生自己寫作。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枯燥、單調,是一種應試技巧,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雖然有的學校在硬件上達到了教學標準,老師也意識到作文教學中的問題,但是并沒有很好地去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問題的現象還很普遍。年輕的教師雖然教學方法比較新穎,但是教學經驗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去學習寫作。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傳統,沒有創新,使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
2.學生缺少興趣
大部分學生都學業繁重,不能很好地關注身邊的事物,寫作時沒有話題,長此以往,學生便失去了興趣。而學生的寫作狀態對寫作來說是又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時候寫作都是老師布置的任務,老師會提出一些要求,例如作文形式、內容的層次深度、文章的段落結構等。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會有完成任務的應試感與嚴肅感,久而久之,會對寫作失去興趣。我們不能否認,老師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但是,老師忽略了這些要求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老師給出作文題目,說明作文要求,給予學生寫作指導,之后學生自己去完成寫作。這種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在之后的每次寫作,都會產生排斥感,這樣的寫作狀態不利于培養寫作興趣,也失去了寫作的積極性。
3.寫作脫離實際
作文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真實。但是學生忙于學業,生活經驗不足,寫作素材難免較少。只能通過課堂上老師提供的和書本上的經典素材寫作。這樣寫出來的作文通常會脫離實際,缺乏韻味,毫無情感,不能準確表達學生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與理解。
二、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分析了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之后,我們應該積極地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找到科學的、可行的解決辦法,提高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1.注意師資力量的搭配
年輕的教師有新穎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有更好的教學能力,若是學校能夠將二者較合理地結合,將年輕教師與教學經驗的教師合理搭配,使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創新的教學方式相結合,給予學生更好的教學體驗,在這種全新的教學環境中,作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將會顯著提高。
2.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與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是學生有了濃厚的寫作興趣,那么,寫作不再是學生的困擾,寫作的積極性也會提高。老師可以在上課時分享一些優秀的作文素材,初中時期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黃金階段,優秀的作文素材能為學生提供有益的知識,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不僅僅受益于寫作能力的提高。老師應該根據學生自身因材施教,例如,有些學生邏輯性較強,但不擅長感情的表達,老師可以推薦一些感情豐富的文學作品,幫助學生豐富感情,若是學生思維不清晰,那么老師可以推薦一些哲學類的文學作品,幫助學生建立縝密的邏輯思維。這樣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在初中階段,對作文的要求并不高,基于實際生活便可,但學生的學業過于繁重,沒有空余的時間去感受生活。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可以組織學生去戶外實踐,感受大自然,也可以在布置寫作作業時,明確要求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去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有感才有情,才能讓作文更具生活的味道,也能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小事,增加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寫作的興趣,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重視,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法。針對教學方式單調、寫作內容脫離實際的問題,我們應該調整師資力量的搭配,引導學生注重實踐,拓寬學生獲取作文素材的途徑,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與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寫作
技巧。
參考文獻:
[1]謝怡峰.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7(33):68.
[2]陳小燕.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J].散文百家(下),2017(11):73.
[3]劉曉敏.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12):161.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