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惠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關于“數感”的詮釋是:“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達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低年級是培養學生數感非常重要的時期,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總結以下幾個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的策略:
一、“數”出數感
數數是低年級培養學生數感的最佳方法。通過有目的地讓學生數數,帶領學生將數數經驗不斷上升到對數的意義的認識,這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一年級認識10以內的數的教學中,不僅是簡單地讓學生學會書寫1~10這10個數字,簡單地停留在對數的基數意義與序數意義的認識上,還要構建它與其他數的關系。如認數6,可以分別選擇1、2、3為單位數數,把6與“6個1”“2個3”“3個2”聯系起來,豐富6的表征;同理,認數8就可以選擇1、2、4做單位;認數9可以選擇1、3做單位;認數10則可以以1、2、5為單位數數,構建數與其他數的關系。
二、“讀”出數感
讀數也是培養小學生數感的常用方法。如:
(1)3829讀作( )千( )百( )十( )。
(2)3829由( )個千,( )個百,( )個十和( )個一組成。
(3)3829=( )×1000+( )×100+( )×10+( )。
這3題表面上看是考查學生讀數,事實上卻是考查學生對數位的理解,學生只有正確理解數位,理解每一位數所代表的含義才能正確解答。
三、“算”出數感
運算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途徑。在運算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筆算的方法,還要重視對運算意義的理解,以及對不同運算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轉化方法的理解。如(不計算選擇正確答案):
①50.8×1.6=( )
A.81.28 B.91.06 C.41.08
②根據乘積選算式( )×( )=17.48
A.4.2×4.7 B.2.8×8.16 C.3.8×4.6 D.3.6×6.8
③( )×( )=17.□□
A.6.□×5.□ B.3.□×2.□ C.4.□×4.□
四、“估”出數感
估算是一種數學想象,能簡縮思維過程,培養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感。因此,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對其數感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如:三年級的一道例題:電話機358元,電吹風218元,問買這兩件商品500元夠嗎?700元呢?
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計算358+218的結果,極少有用估算方法的,可見學生對估算策略的陌生。為了促進學生采取估算方法,方便書寫教師采用的方法有:
方法一:
電話機超過了300元,電吹風超過了200元。300+200=500,帶500元肯定不夠。
筆者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同時發展學生對數據大小的直觀感悟,積累數字敏感度,豐富學生的數感經驗。
五、“用”出數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指出這一學段教學要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方式,提供實物,聯系身邊具體事物,建立數學感性經驗,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建立數感。
如二年級下“克和千克的認識”,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學生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身體的感覺感知。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茶包(1克),棒棒糖(10克),鹵蛋(30克),火腿腸(200克),雞蛋面(500克)等實物,讓學生掂一掂,將物體重量進行感受與直觀化呈現,從而形成質量單位的直觀表象。之后又提供了面巾紙、蘋果、香蕉、梨等實物,讓學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動中估測物體的質量,在估量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估量方法,即“用選定的標準去量”。利用豐富的實物,在生活中使用數學單位,學生對這些單位有了清晰的表象,形成了一定的數感,才能有效避免產生類似“一個雞蛋重3千克”等的錯誤。
總之,數感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過程。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設計、應用貼切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
參考文獻:
[1]曹培英.跨越斷層,走出誤區:“數學課程標準”核心詞的解讀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吳正憲,張丹.發展兒童數學關鍵能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0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