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芹
摘 要:語文課堂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更好傳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學發展的趨勢。綜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多個方面,探尋文化之源,滲透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其傳統文化中包含的藝術瑰寶是值得全世界學習的。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如何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給后代,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那么,如果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呢?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依托漢字形、意滲透
漢字包含著濃厚的文化色彩,屬于表意文字。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漢字的結構,講解漢字智慧,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中國文化,學會寫漢字。在引導中,教師可以結合漢字的來源、結構、含義等方面講解漢字的演化過程,從而在漢字中汲取優秀的文化,幫助學生在學習漢字和使用漢字中加深對文化的理解。
如,在學習“火”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獲得發現,火的第一次產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研制火等方面闡述。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后,可以傳承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提出我們最早是使用凹面鏡取火的。當學生對先人的智慧產生崇拜之情時,再講解火的寫法,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提升。
此外,教師也要抓好寫字課。通過寫字課滲透一些書法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寫好字、學好字其實就是愛國的表現,是在靠自己的力量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的愛國熱情得以點燃,教學的質量也隨之得到提升。
二、結合誦讀教學滲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毙W階段也是如此。小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在學習語文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理解不深刻,而且有一些情感也很難把控。尤其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由于古詩詞抽象,很多學生不能理解詩詞的含義。在這一階段,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誦讀,并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深意。研究發現,學生在朗讀和背誦的時候,對文章會出現一種不一樣的情感。當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的思維狀態也會出現轉變,這樣非常有利于學生內心情感的滲透。
如,在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誦讀《三字經》《立德樹人》等被傳承的優秀經典。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朗讀。通過引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對其中的一部分進行分析,談一談自己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注意力會得到提升,對經典的熱愛也會在自主探索和分析中受到感染。久而久之,小學生的文化素養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三、綜合實踐活動滲透
華夏燦爛的文化時刻在影響著當代的中國人。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囊括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知識。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感悟和教材的要求,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開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
為了達到教學的目標,教師可以選擇辯論賽、演講比賽、詩詞競賽、知識競賽等模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在知識競賽中,筆者設置了一個這樣的環節:同學們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詩詞接龍。老師以38個字母為題材,如果提出是以C開頭的古詩,那么學生就要在知識海洋中尋找以C開頭的詩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任何一個小組都可以接龍,詩詞不得低于兩句,并以末句最后一個字的首字母為基礎接龍。當輪到某一個小組答不出來,則被淘汰。結束之后,留在最后的隊伍就是勝利者,輸的學生則需要表演節目。通過這種方式,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詩詞的印象,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結合校園文化進行滲透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中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載體,有助于傳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學校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設一個有中國文化氣息的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的質量,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語文教師也需要結合校園文化講解,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統文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如,可以讓每一個班級共同探討模式,在校園的角落出一個以傳統優秀文化為主題的板報。語文老師審核文字,美術老師審核構思等。學生在收集素材和完成板報的過程中,文化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總之,文化是無聲的語言,他在訴說著民族的過往,也在傳承著精神文明。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秉持堅持不懈的精神,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斷深入思考,探尋滲透傳統文化的根源,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形成積極的人生狀態,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奠定扎實的基礎,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德藝雙馨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涂明蘭.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讀與寫,2016,13(9).
[2]趙世方.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7(11):5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