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婧
【背景】
七年級下冊,第二課《關注你、我、他》,通過全班同學的相互觀察,來關注我們本身,解決這些問題。
【描述】
經過一年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在課堂對于同學“情”,說出“美”還很羞于表達,針對這一問題,我對本課進行設計,必定會使他們慢慢打開表達的“話匣子”……
《造型、表現》單元的課主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只要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動手表現我覺得就是一堂好課。
我先出示了名人肖像畫,猜猜他是誰?學生看到自己喜愛的明星,歡呼雀躍,開心地爭著搶著大喊“周杰倫”“葛優”“成龍”
“韓紅”……
我接著說道,“同學們都很善于觀察,那么平時生活中你們的好朋友、同學之間相互觀察過嗎,他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呢?”我這個問題一拋出,跟我預想中的效果差不多,他們的反應是——鴉雀無聲,低著個頭,生怕點到他來回答。
我們學校的“1236陽光課堂”實施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在這個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回答問題,孩子們還是能夠熱烈的??墒峭挥龅礁行缘谋磉_,關于“情”和“美”時,他們會很羞澀,一是怕說得不好,同學們嘲笑,二是初一的學生對自己理解的真善美還不夠肯定,三是我們國家的國情,成年人都羞于把“情”外露,更何況是青春期的孩子們呢?但美術課堂中的情感目標,不正是培養,引導他們成為完善的“人”嗎?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如何關注身邊的人,關注身邊人的內在美——優良的品質,精神,氣質。通過游戲來循序漸進地讓他們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情感。所以看到他們此時的反應,和料想中差不多,我暗自竊喜,這為我下面的設計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小游戲。請每位同學在紙上寫下你對身邊的‘你‘我‘他的認識。從臉型、五官、發式、性格或者某個特征、某些長處方面來寫,不記名,看誰先寫完,我們大家來猜
猜看?!?/p>
由于是不寫觀察對象的名字,同學們大多能克服自己的羞澀,大膽提起筆。
“那么,誰愿意第一個來讀一讀你寫的描述?”
其他同學都相互看著,用好奇膽怯的眼神,在班上迅速”排查”同時,心里樂滋滋地想猜別人,可是頭卻悄悄地轉動,怕別人寫到他,鬧笑話。
這時班上平時很大膽的一名a同學一臉神秘地說道:“老師,我來。”“他長得很抽象,眼睛小小的,鼻子長長的,頭發短短的,平時很愛運動?!?/p>
“哈哈哈哈哈哈”同學們一陣大笑。
“笑什么呢”,我也微笑道“大家猜猜這位同學是誰呢?”
同學們竊竊私語著,誰誰誰,但又不像是誰誰誰,基本上男同學都能往這個模式里套。這時一個平時調皮卻很聰明的b同學說道:“老師,a說得范圍太大了,這怎么猜啊?”
“你很聰明,一下子就發現問題所在了?!蔽医Y合學科間的聯系對他們進行引導,初一的語文課上,正學著對人物的描寫,可以用擬人、比喻的手法生動、細微地去觀察同學臉上細微的特征。甚至是他的喜好,特長,來培養他們向他人學習的優良品質。經過提示,孩子們開始修改自己的描述,并有躍躍欲試想展示自己想法了。迫不及待地想讓“成果”亮相。
“他的臉型很圓潤,兩頭尖中間圓,平頭,十分愛笑,經常給我們帶來歡樂,講起話來很搞笑。喜歡玩小刀,好幾天作業不及
格了。”
“他圓臉,稍扁,眼睛很大,鼻子也很大,其他器官都算正常了。頭趴下的時候依然有幾根頭發屹立不倒,笑點很低,笑的時候還喜歡捂著嘴巴。但數學成績很好?!?/p>
“他國字臉,戴著方眼鏡,有厚厚大大的耳垂,樣子可愛,笑起來嘴巴撅起來很獨特,跑步的姿勢有點駝駝的,讓人很難忘。他還很愛幫助人?!?/p>
“她頭發如雜草,皮膚很白,頸子上有一個小痔,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每次不管我多晚鎖門,她都等我。”
“老師、老師我來!”
同學每讀完一個,大家都能快速準確地說出被描述的同學名字,大家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展示,其他同學都特別興奮地猜測,被描述的同學也似乎十分愿意被描述或者“得意”開心地笑了,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我在心底竊喜。
見時機成熟,能夠抓住人物的特征,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有表現的沖動。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人物臉部的比例關系,總結三庭五眼。再讓學生了解并同時練習肖像的五官比例的定位和把握,再根據同學們描述的特征去表現。之后對學生的這一課堂小練習作業進行簡短的評價。在舒緩的音樂聲中,看著他們快樂且主動地去繪畫,看得出來他們很享受整個過程,我很期待他們的作品……
【反思】
對于初中生來說,在義務教育階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技能是必要的,對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培養如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認同美的意識的培養更重要。也只有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在教學中培養和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才能更全面地在社會上發展,被社會認同。更重要的是學生將所學的東西能夠應用,哪怕是一點點,到實際生活中或是高中甚至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才有效果。老師是應該在每一節課后都應有深刻的反思,這樣對以后的教學才會有所提高記錄具體地、情景地、活靈活現地描繪出教師的經驗世界,是教師心靈成長的軌跡,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真情實感,有利于教師課下反思提高。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