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和深入,全面推行并實施素質教育是迫在眉睫之事,也是課程改革首要的事。這就要求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向課堂要質量,向課堂要效率,而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需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所以說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需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和教學觀念的轉變需要有效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也需要課堂教學效果來實現。那么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要落實三個“優化”,達到“三維化”。
一、以問題為橋梁和紐帶,優化教學全過程
課堂教學始終以問題為橋梁和紐帶,以系列的問題為線索、為骨架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課堂教學中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所以,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載體,實施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問題的設計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而是歸納、整理,做到有效整合。因此問題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1.關鍵性
實施課堂教學的問題設置要做到精心二字,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談,而應該起著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問題整合服務于教學目標,有助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時,先由學生質疑,提出疑惑,形成問題,然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篩選,特別是教師要體現出主導作用,要不斷引導學生,修正膚淺的問題,以重難點為突破口,整合出具有突破重難點,直入主題的核心價值的“中心問題”。通過師生共同的篩選、整合出問題:(1)紅軍為什么要飛奪瀘定橋?(2)紅軍是怎樣奪取瀘定橋的?直指教學目標,問題解決了,教學目標達成了,教學重難點也突破了,從而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分析,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
2.層次性
問題的設計不能按照一個維度,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在問題的設計上要把握好規則,由易到難,有梯度,科學、合理地安排不同層次的問題來滿足不同學習環節以及不同知識基礎、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的需要,如在教學《冰燈》時,設計如下問題:你認為這是個怎樣的孩子?如何評價這位父親?學生經過感悟后體會到孩子是懂事的,體貼父母的,而父親是特別疼愛孩子的,接著再提出,從哪些詞語、句子體會出來的?這樣問題由易到難,滿足不同程度的學生求知欲望,獲得了不同的情感體驗。
3.研究性
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設計能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問題拋出以后,還要經歷深思、交流、討論、尋求幫助等活動后才會產生唯一或多元化答案,這就要求提出的問題不是瑣碎的問題,而是思考空間大、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使學生感到既非探囊取物也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夠摘到的桃子。如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課時,把隱者是位怎樣的神秘人物先提出來,整節課圍繞他來探究,這個問題具有整體性和趣味性,初看無處著手,但卻引起學生強烈興趣和探究沖動,分組合作研究使學生不知不覺沉浸在問題情境中,并自發地開展猜測、研讀、聯想、討論等系列的探究活動,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低到高梯度發展。
二、以板書為載體,深入優化教學整體
板書是認識的“梯子”,板書是想象的翅膀,板書是記憶的“鏈子”,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鞏固,而且在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方面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為整體感知桂林的美景設計了幾張桂林的山水美景圖,把抽象的語言文字演化為直觀生動的畫面,并在師生的討論探究過程中設計了如下的板書:
奇(像……)
山 秀(像……)
桂林的山水 險(栽下來) 舟行碧波上
靜(不流動) 人在畫中游
水 清(見沙石)
綠(像……)
這樣的板書,文章思路、作者感情傾向一目了然,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圈圈點點,寫寫畫畫,對桂林的山水有了更直接、更深切的感悟。因此好的板書不僅是對教材的再創造,而且能優化教學整體,達到教學的高效。
三、以作業設計為平臺,優化教學效果
作業是反饋,是調節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過程。作業的設計和評價以學生發展為本,兼顧讓學生在練習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
1.多類型,多層次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以便學生選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快樂。作業多樣化使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游戲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的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樂趣。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學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跳起舞,用這種方式演繹作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3.實踐性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標,學生學到的文本知識只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親自參加實踐活動,才能運用知識,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形成能力。如在教學作文《家鄉的變化》時,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凝聚了無數建設者智慧和辛勤的勞動,激勵學生向建設者學習,立志長大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
總之,高效課堂是廣大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要真正達到高效,還任重道遠,要不斷學習、研究、實踐。
注:本文系2018年白銀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教師課堂有效性研究》,課題批準號:BY[2018]G046研究成果。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