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敬
中華傳統文化是淳樸民風的匯集,其中傳統美德對修養學生的人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沉淀的傳統文化又是現代文化的基礎,而傳統文化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因此,加強傳統文化的美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農村學校有著獨特的教學資源,如果在課堂教育教學時能結合農村特點,把弘揚傳統文化和有效開發課程資源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不僅從源頭上有了活水,使語文教學活起來,同時也拓展了領域,而且是實施新課改的有力措施,也是在農村推行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以課堂為為主陣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筆者認為結合切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綜合各種資源,有效地整合教材,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策略至關重要,下面我就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課程體系談談自己淺顯看法。
一、挖掘鄉土教材,傳承家鄉文化的豐富多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的課程資源。”鄉村的村落文化是承載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源頭活水,只有走向生活,挖掘村落文化的元素和內涵,才能傳承傳這種落文化。鄉村充滿著田園風光,體現的是原生態民居文化精神。人們和睦相處,民風淳樸,環境優美;鄉村里還擁有如磚雕、刺繡、傳統烹飪、書畫、社火、戲曲表演等傳統技藝習俗。挖掘了這些傳統文化,把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之一,不但可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身心素質,而且可以使語文教學超越狹窄的內容,更具活力和開放性。
以筆者所在縣為例:會寧縣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是古代兵家之爭之地。更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地方,紅色旅游勝地。如果我們努力去開發,引導學生了解民風民俗,探尋文物古跡,游覽自然景觀,搜集歷史文化中的人文故事,整理成校本教材或課外讀本,讓學生以各種形式了解家鄉、寫家鄉、頌家鄉,學生的語文學習領域會更寬廣,學習興趣會更濃。通過家鄉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而且會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整合教材,感受經典的熏陶感染
語文教材雖然精選了一部分文質兼美的內容,薈萃了名家名篇,但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來說,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微不足道的。但農村的大多數學校,語文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量單薄,雖然教師挖掘了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學生理解透徹,背誦得滾瓜爛熟,但偏少的篇目,距“讀書破萬卷”差距仍然很大,閱讀積累的量遠遠達不到要求。要解決制約積累的瓶頸,開發校本課程是至關重要的,也可說是符合實際的唯一途徑。而國學經典的開發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國學經典是傳承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精華。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國學經典課程的開設是對少年兒童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啟蒙課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脈相承,使學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激發愛國情感,培養民族氣節。對于語文素養的提高來說,國學經典詞句言簡意賅,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對于學生寫作很有幫助。因此農村學校根據切身的獨特的文化背景,開設關于經典文化的校本教材不僅是對教材有效補充,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
在選材上,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和可適宜性等方面考慮,制定好各個學段的目標,并選擇好內容。如低學段選擇簡單的兒歌、童謠為主;中學段選擇古詩詞、傳統節日、典故故事為主要內容;高學段選擇民間傳統節慶、風俗、禮儀、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讓孩子們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等。
三、走向生活,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積淀傳統文化,單靠教材、課堂是不夠的。而且,長期的讀寫練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擴大閱讀范圍,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運用,形成內化,是必不缺少的補充。于是走向課外、走向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在農村,各種民間故事、諺語、歇后語廣為流傳,這也是一種民間文化,生活文化。組織學生去搜集、去記錄,不失為一種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農村有的老人久經風霜,學識淵博,是本活的教科書,許多民間故事,風土人情他們會繪聲繪色,娓娓道來。每逢紅白喜事,逢節過令,家家門上都要貼對聯。這些對聯內容豐富,對仗工整,書法漂亮。許多諺語、俗語、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它用簡單通俗的話表達出深刻的道理,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如果能充分利用,第一能增強識字能力,第二能提高閱讀能力,第三能挖掘民間文化的素材。以上學習內容應作為語文拓展性課程,以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為依托,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確定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看多了,讀多了,寫多了,語言能力自然會慢慢提高,創新能力也會增強。
總之,農村有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這些課程資源更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豐富性。只要我們轉變觀念,努力去開發和利用,將農村課程資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會更加切合農村實際,更有特色、更有實效。
注:本文系白銀市2018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號:BY[2018]G030研究成果。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