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麗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多元化的,具有體系化的“特有”文化。道德文化是它的本體,儒家思想、道家文化是它的主體,它是一種文化形態。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各族人民長期積淀下來的、繼承和發揚的文化形態,是全國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實際生活中的展現。它的思想體系豐厚,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文化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凝聚之學,是一種豐富的內部凝聚力的文化,其基本精神文化注重和諧,強調個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機地聯系,形成一種體系化的文化關系;它又是一種兼容之學,兼容了對外來的佛學。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同時又具有時代特征。
“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是實施素質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的產物。各學校因地制宜,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特點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充分挖掘和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并根據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所蘊涵的豐富內涵,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將優秀的、適合學生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認知結構,科學、系統、循序漸進地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技能巧妙地滲透、融合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當中去。如語文教學中品讀賞析中的經典誦讀以及傳統美德教育,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文化教育,蘊含了情感與心靈的統一、審美與道德的統一、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這種人文精神在音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美術教學中也處處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美術史是歷史縮影,是一部愛國史。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都滲透著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通過欣賞圖,借助美術欣賞圖,當老師用生動的語言,熱情飽滿地向學生介紹偉大的祖國,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祖國的悠久歷史,壯麗的山河,還有著勤勞人民的智慧。這樣會在學生心靈中激起自豪感、激起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懷,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而且使孩子們樹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還有書法、剪紙、藝術欣賞、體育教學中的棋藝、武術等。學生通過課堂的教育教學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場所和載體,深入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讓學生親近優秀傳統文化,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對自身道德規范、行為習慣產生積極影響并能內化為個人素養。
而在國外,縱觀世界各國,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文化,他們都對于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不遺余力的傳承和發展。英國教育部擬讓全英國中小學校增設戲劇、詩歌等課程,讓中小學生都讀、演、賞莎士比亞劇本。法國重視法語教學和古代文學,在語言教學中,法國非常重視傳統文學的誦讀和學習,為學生提供發展脈絡,從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法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和發展脈絡。日本傳統文化編入教材,出現了種類繁多的“傳統與文化教育”教材,涉及生產和生活的廣泛領域,涵蓋文化的多個層面。在國內,烏魯木齊市第五小學推進京劇進校園活動,大力推廣普及京劇基礎知識,讓孩子們從小崇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工作要點點滴滴滲透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通過在早讀、課堂等時段,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紅色經典,還通過校園廣播、國學大講堂、讀書節等各種活動,引領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提筆蘸墨、凝神落筆,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從一筆一畫中學做人。通過寫字,可以感受漢字之美。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因此,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具有很深的意義和研究的價值。
1.當前學校以學習技能為主,忽視了培養孩子行為規范及道德規律,導致學生缺乏基本的與人相處的能力,不懂基本的事物及社會發展的規律。
2.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漠視,因此,切實加強和改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民族復興的需要,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3.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要形成一個學生愿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愿意體驗優秀傳統文化、愿意交流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
教育部領導人說:“優秀傳統文化里面,包含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生命,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闡述得很系統。如果不能把這些繼承下來,在教育過程讓我們的學生了解、繼承,他們的人生就會發生方向的偏離?!?/p>
所以,我們研究的“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發展傳統文化”的方式,使孩子們從小就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讓融匯傳統文化中的智慧、風骨、胸懷以及健康的道德準則和積極的人生信念,潛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們的心里。讓孩子們沐浴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樂趣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年度“十三五”規劃課題《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號:GS[2018]GHB0753研究成果。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