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璧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其自身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淀并傳承下來的各種文化因素,是思想觀念、道德情操、行為準則、人格修養、人生價值、審美方式、民族精神的有機組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當務之急,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親近古詩文,在古詩文的誦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蘇辛的豪邁,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風骨,易安的婉約,古人為后世留下了這么多舉世無雙的珍寶。因此就應當在誦讀的過程中,領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二、注重營造“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氛圍
語文教材充溢著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于一體。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思想,感受他們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這就要求教師深刻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不只是簡單地學習教材內容,更要深入領會其中的精神特質。學習“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德原則等。
三、語文課堂可以是多種形式的
還可以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特有的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其淵源。讓學生廣泛閱讀有關家鄉的文選典籍,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與由來,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跡以及某些地名的由來,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等等。
四、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加強基本人文知識訓練
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學校的大課堂開設傳統文學講座,內容包括:詩詞曲賦鑒賞,儒家經典賞析,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風民俗研究,等等。同時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如,書法、國畫、作文、誦讀、文學鑒賞、人物評傳、文學常識等,將情感熏陶和審美情趣培養結合起來,將人格培養和社會責任教育結合起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五、在吟唱中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詩詞作品是精華之一。詩詞吟誦,自古以來是詩詞飛遍華夏大地以至海外贏洲的神翼。至今在受中華文化影響較大的韓國和日本,仍保留著對漢詩吟誦的傳統,教師有必要有理由把繼承吟誦的擔子挑起來,把中華文化的遺產加以發揚光大。學生在反復的吟詠中,就有了自己的理解,美的旋律喚起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讓學生領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鉆研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道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利用現代課堂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解讀古詩文,了解社會行為規范,能議論、衡量、評定、辨析、分析和說明事理,這是對人類社會行為準則的說理,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靈魂。如,天下為公的理念,積極入世的態度,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行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處世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等等。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為人之道,在中華文明史上哺育了無數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為民族進步和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之,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有意義。古人曰“和易以恩”,就是說融洽的學習氛圍才能促進學生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師生應互為對象,平等主動,教師應激勵學生放膽而言,讓教學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光芒,讓每個學生都切實感受到樂趣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