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忠
“數學素養”一詞首次出現在我國初中數學教學大綱中,這標志著我國數學教育目標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然趨勢。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廣大數學工作者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數學素養的內涵和表現
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主要包括:數學基礎知識、數學能力和數學品質。數學素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1.在學習數學中所形成的良好的個性品質,例如求實的精神,認真的態度,頑強的毅力,敏捷的思維;
2.能自覺地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處理周圍的生活和生產問題;
3.語言表達準確、簡練,邏輯性強,具有較好的數學語言交流能力。
二、重視數學知識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是目前中學數學教學的薄弱環節,因此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積極展示數學知識發生、形成過程。如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的推導或發現、問題的思考分析過程等,使學生能夠了解知識的歷史和現實背景,進而更廣闊、多角度、多側面地理解知識;
2.要避免就知識講知識,而應把知識放到知識結構的網絡中進行教學,不僅要了解知識內容本身的規定和意義,還要隨時把它與其他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去理解,使所學知識上下貫通、左右相連,形成一個處于動態發展的知識與思維網絡。
3.重視數學概念演變過程的教學。數學概念來源于實踐,是對實際問題高度抽象的結果,能更準確地反映科學本質,具有普遍意義。但正是這種概括和抽象的結果,使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之間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致使學生們雖學了很多知識卻不知如何運用。這就要求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能體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使學生弄清數學概念的發生、發展過程,弄清概念在現實中的原型,這樣才能追本求源以不變應萬變。
4.開展模型教學及數學建模能力訓練。在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要構筑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尋出其結果,再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實現問的解決,最后反過來又促進數學新理論的建立和發展。至于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應從簡單問題入手,師生共同創建模型,引導學生初步掌握用數學形式刻畫和構造模型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于創造的意識。隨著能力和經驗的增加,可通過實習作業或活動小組的形式,由學生展開分析討論,分析每種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修改意見,使學生在不斷創造中培養信心,糾正對數學知識理解的片面性。
三、重視數學能力素養培養,確定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
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素養,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提高數學素養的前提和保證。數學能力素養可表述為: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能力素養培養的核心。所以,要明確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核心主導地位,著力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素養。為此,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思維情境,注重思維誘導,培養思維的探索性。根據“導而勿牽”的教學思想,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定的自由想象的時間、空間,在新情景下獨立地探索解決問題。通過討論式、問答式及程序作業來讓學生參與下定義、給結論,發現解題思路、方法,總結解題規律、步驟,讓學生參與更多的教學探索活動。
2.克服思維定式,注重多向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在思維和解題過程中,應該總結某些題型的常規解法,做到遇到問題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更為重要的是,教學中要設法克服學生的某些錯誤思維定式,注重多角度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性。
3.抓住問題本質,挖掘隱含條件,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有些學生解題時,往往抓不住問題的實質,挖掘不出問題中的某些隱含條件,思維處于較淺層次。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應注重問題本質的分析,通過逐層分析,挖掘隱含條件,揭露問題的實質,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4.加強對比聯想,引導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結合教材內容,從新知與舊知、本類與它類、縱向與橫向等方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弄清知識之間的聯系,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思維。
總之,培養中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我們數學教育界的努力,而且也要靠我們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對中學數學教師來說,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探索,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從而更有效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