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變換形式指的是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根據不同的情景和目的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只有提問方式得當,才會促進課堂教學效果,讓語文課散發無窮魅力。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曲直結合
“直問”是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以便直接尋找答案。直問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使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很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開門見山式的提問是目前語文課堂上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提問方式。其優點是目標明確,直指主題。如:《故鄉》一文有幾組對比,各自有什么作用?
而針對學生疏漏、模糊處,抓住關鍵詞為突破口進行曲問,則會使學生幡然醒悟,從而加深對正確結論的理解。教學中,提問的方式要做到直中有曲,直曲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還是以《故鄉》為例,就剛才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問,作者寫回故鄉看到的兩個人物,為什么都寫了他們二十年前在心中的印象?
二、正反相間
平時,我們思考問題習慣于從問題的正面著手。課堂提問也是這樣,習慣從問題的正面提出使學生思考,從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如果從問題反面提出假設,制造矛盾,這樣更易激發學生的聯想,學生可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探究問題,從而養成質疑、思考、探究的學習習慣。
比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候,基于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小說的文體知識,并且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對小說很了解的情況下,在講解小說三要素之前我首先向學生問了兩個問題:“我”是魯迅本人嗎?作品寫“我”的意義何在?小說開頭為什么要介紹咸亨酒店的格局?這樣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使用設置“障礙”的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這種情況下獲得的知識比傳統的講授法獲得的知識記憶要深刻得多。
又如,在鑒賞《春酒》的經典語言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這句話寫出了“我”當時情不自禁,對喝春酒充滿期望而急切的熱情;也寫出了當時“我”很“饞嘴”、可愛的樣子。為了讓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品味語言,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想一想:如果把“一馬當先,不請自到”,換成了“受邀請”,會怎樣?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換成說吃得“像小豬”呢結果會怎樣?如果把“還”換成了“便”,效果又會怎樣?問題一提出,學生便努力去尋找不能換的理由,通過反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還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創新思維。
三、虛實善換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像一幅意境深遠的畫,濃淡相宜,虛實相間,讓人體味再三,欲罷不能。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還要學會能適時拋出一些“虛擬性”的問題,如“替換式”,給文章換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延伸式”,讓學生續寫或補寫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刪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個或幾個片段;用這些“虛實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新穎的思維角度,一個嶄新的思維平臺,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而當這種樂趣不再來自教師的表揚,而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創新成功后的喜悅時,也就是學生創新情感形成之時。
如在教學魯迅的《孔乙己》時,根據文末一句“大概孔乙己真的死了”,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請同學們再次認真閱讀課文,然后構想孔乙己的生死情況。”閱讀過后,經過思考,學生舉手踴躍。有說死了的,因為孔乙己傷勢嚴重,行動不便,無錢醫治,肯定死亡。有說不一定的,畢竟還有好心人可能會同情他,幫他治病,即使治不好,但也沒死。還有說他后來命運甚佳的,孔乙己經歷慘痛的教訓,痛改前非,勤快異常,……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綜上所述,問題設計得好,費心變換問題形式,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教師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優化課堂結果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如果能掌握這種技巧,在課堂上巧設問題情境,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魅力,從而達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