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娟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2010年,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發布《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在學校開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從2010年起共同實施“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等多個場合講話中也強調“要重視提高文化軟實力,強調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 。“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本質上是在這樣的大的背景之下,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講話精神,由上而下推動的旨在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的一種舉措。
一、高中階段“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必要性
首先,這是高中階段語文學習、提升人文素養的需求。
“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試圖通過開展各種活動,運用誦讀、書寫、講解的方式,理解經典的內容,品味經典的語言,體悟經典的內涵與意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語言文化素質、審美水平。這些也正是并且也應該是語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能夠增加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帶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中華經典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中最燦爛、最深厚、最豐富、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誦寫講各類活動的長期有效開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感悟能力,體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其次,這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成長的需求。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在思想、行為上易受校園文化潛在的同化。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實現中華經典與現代教育的連接,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創造優越的成長環境,能夠在文化熏陶甚至在人生觀價值觀上對學生產生向上向好的影響,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同時,這也是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高中階段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困境
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在高中階段要想能有效并可持續地開展這個行動,我們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其一,機制欠缺,保障不夠。行動是至上而下推行的,到地方、到學校再到教師個人,理念可能好接受,但落實到具體的活動、具體的做法需要一線教師和學生的參與,他們才是真正的參與者和受眾。一線教師往往覺得“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具體的活動需要學校組織安排、場地設備、道具經費的保障,這些都是一線教師和學生無法獨立完成和提供的。有些地區和學校條件有限,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其二,理念陳舊,缺乏民意基礎。高中這個特殊階段決定了學生、家長、學校都非常看重分數,因為關系到學生的高考和學校的生存;同時,高中階段也確實課業繁重。在有些地區和學校,長期以來,理念和風氣都未能很好地轉變,缺乏民意基礎,社會輿論支持度并不高。作為中華經典教育相關學科的語文本身是被邊緣化的。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勢必會和其他科目爭奪時間,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家長甚至學校層面的意愿。
其三,急功近利,形式主義。中華經典教育應該是一個長期浸染的過程,理應滲透在學生日常學習過程和校園文化日常建設之中。而各類形式的熱鬧的活動其實本應是推進和影響的一種手段,只能作為階段性展示或總結匯報的一種形式。中華經典教育應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的本質是日常。但是現實是“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常被急功近利地要求轟轟烈烈的做活動出成果。失去了日常的活水之源,怎能指望有效持續的“流之遠”,最終可能流于形式主義的怪圈。
其四,教師相關培訓滯后,相關資源缺乏,活動形式單一。教師的理念和對“行動”理解是不一致的,這就需要及時進行相關培訓和交流,但實際上相對滯后;而且由于地區差異,各類資源是不均衡的,其中包括培訓資源,也包括教學資源。一部分地區就相對匱乏。培訓交流的滯后和資源的匱乏,不可避免導致的后果是交流與碰撞的缺失。交流與碰撞才能產生創新的火花。
三、結語
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需求是迫切的,但遭遇的困境也是很現實的。這需要我們從思想上做到真正的轉變,從學校乃至地區層面建立長效機制,將中華經典教育滲透進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日常之中,并輔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將“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落到實處;需要我們始終以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為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凝聚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提升國家的文化自信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