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霞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于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然而該學科在具體教學中還停留在單純地口頭傳授知識,學生沒有在實踐中親自體會和感受,以致于未能實現預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因而需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科內容特點從多方面優化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此,本文則從充分感知教材、結合現實生活以及積極開展實踐等分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策略,望給予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能力;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會快速發展,教育和以往相比發生較大改變,其中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尤其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更注重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獲取知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最大限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充分感知教材 明確課程定位要求
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摒棄和否定舊教材,而是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和傳承。其中新教材在內容層面上力求突破內容空泛,推理直白,結論僵硬等弊端,更在知識分布、教材結構、編寫理念上有所拓展,然而從學科內容板塊基本和思想道德教材大致相同。教材中有不同板塊,心理板塊在于體現個性心理特征,道德板塊在于強調深入人心的社會規范,法律板塊則在于安天下的社會規范,法律板塊即從理性認識角度了解法律知識,政治板塊則基于根本利益堅守內心。雖然每個板塊以集中編排和分散布局相結合,但整個教材體系仍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注重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凸顯人文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 例如教材中收錄的《活出生命精彩》則在于滲透敬業態度,《少年有夢》則在于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網絡交友新空間》則在于滲透誠信道德品質,在討論親子,師生、同伴以及其他生命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落實“友善”觀念。此外教師還需明確課程定位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教育階段教學目標為,讓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了解基礎法治理念,掌握基本公民基本義務與權利,學習基本法治原則并形成基礎法律意識,在思想層面形成運用法治意識和知識規范自身行為習慣,遇到問題時能第一時間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基本權益。在初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遵守相應要求,學校在遵循教育部門提出的目標基礎上設置單獨道德與法治課程,配備專業性較高的專項教師,選擇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的法治教育內容。每個學期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專冊教學并明確規定教學實踐,健全完善課程體系和現有思想道德課程,增強學生法治與道德意識觀念。
2結合現實生活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處于紛繁復雜和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當中,正是因為各種社會因素對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產生相關影響,這些影響正面和負面兼并,對此則要求教師合理控制社會因素,使其朝著正面方向發展。同時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施中要將法治教育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知法用法意識和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更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實踐,促使學生從學習中掌握法治知識并運用所學法治知識引導自身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能力。教師應做到循序漸進和深入淺出,增強學生對法治內容認識和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運用法治情景模擬、故事場景、法制角色扮演等,增強學生法治觀念。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即一位老人在過馬路時不小心跌倒了,而來來往往的人們沒有一位伸出援助之手,在此過程中老人也在嘗試自己站起來,最后還是一位身穿校服的學生將老人扶起并攙扶到馬路對面。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析上述案例,圍繞“是否該扶起摔倒的老人?”主題。學生可以借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道德與法治現象,加深所學知識印象,最重要樹立正確品格,明確是非對錯。
3積極開展實踐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初中生在經濟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廣泛普及的時代背景影響下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更是形成正確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以及情感態度的關鍵時期。傳統道德與法治學科以灌輸式教學為主,以致于學生在學習中會形成固定思維,長期以往還會消磨學生學習興趣。對此,教師應積極開展課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以《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為例,教師提出以下案例:李大爺和妻子共同生活近20余年,兩夫妻上有一位80多歲的父親,下有2個兒子和1個女兒,大兒子34歲,二兒子31歲,小女兒28歲。其中二兒子因盜竊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誰知不幸的,李大爺年初遭遇車禍去世,家庭矛盾也因大爺的去世隨之而來。李大爺妻子、兒子和女兒開始討論財產問題,此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案例,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
4結語
總之,每個國民在依法治國理念影響下只有具備基本法治素養才能順利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發展目標。因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基本目標即培養學生法治素養,尤其法治素養是學生綜合素養不可缺少的組成,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性環節。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和學生實踐情況開展教學,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舒新俊.彰顯學科特色,提高教學效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現狀與發展研究[J].新課程(中),2018(2):181-181.
[2]劉磊.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v.5(16):366-367.
[3]佚名.《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初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4).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六十七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