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林
摘 要:人文精神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人文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集中體現和思想現象的反映。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以人為本,學會尊重人格,提升人品,重視人的尊嚴與價值。創新思維,是一個時代進步的思想動力,因此學生應該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創新提升修養,增長見聞的同時訓練自己的思維。重點探討了人文與創新在課堂中的結合方法與
措施。
關鍵詞:語文課堂;創新思維;人文精神
當今時代太多的物質與欲望充斥在生活中,許多學生的學習目標只是獲得一個令所有人滿意的成績,把學習當做一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或任務,機械地吸取知識。包括一些教師在內,他們也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創新思維的訓練。首先,語文教師自身應當具備相當高的人文素養和大量的知識儲備,并且要有一定的創新精神,教師承擔的是育人的責任,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示范。其次,語文課堂的教學環節一定要主題鮮明,根據不同的年級特點來設計教學方案,設定學生能夠接受的培養目標,發揮好課堂教授學生知識、鍛煉學生思維的作用。最后,應該把教學宗旨始終落在“人”身上,而非成績和教學任務上,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優秀品格、杰出能力的人。人本思想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丟棄和遺忘的。
一、人文精神與創新思維結合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提升的教學途徑多種多樣,語文教學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講解,如小品、戲劇、音樂鑒賞、傳統文化介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滋養、高雅文化的熏陶、品位修養的提升等。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知識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點,在鍛煉學生人文精神的同時,學生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相對較廣泛的知識,拓寬了學生個人的視野,這對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大有益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地將人文素養培養與創新思維鍛煉相結合,這樣能極大程度地激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析一個課外閱讀《丟失的香柚》的片段時,“香柚”一詞是這段的點睛之筆,采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賞析,判斷這個詞的妙處,并且鼓勵學生利用這種手法造句,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思維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很大,它是精英人才體現的標志,擁有創新思維有時能夠改變整個世界或一個時代,而人文精神的培養則是將人培養成正直、思想純潔、正派的有用之人,二者的地位著實不相上下,必須在語文課堂上有效結合在一起。
二、人文與創新教學在綜合活動課上的應用
綜合活動課是通過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測試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訓練,培養學生組織合作精神、開拓創新精神,拓寬學生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領域。例如,通過閱讀理解、賞析古詩詞等訓練,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吸收知識的能力,對他們學習其他學科十分有幫助。文字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在學習如數學、物理科目時,對抽象概念等的理解速度也會比其他文字理解能力弱的學生快一些。同時,綜合活動課的設計一定要根據年級的不同來具體安排,初一年級重點在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語文學習的習慣和思維能力;初二年級則是重在積累和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初三年級則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形成較高的人文素養。
三、人文教學與創新思維訓練的新要求與挑戰
人文教學和創新思維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長遠的眼光和制訂一個長期有效的教學方案。每節語文課的結構都需要教師認真設計和積極備課,一般來說,在一節課的開端要新穎,提起學生的興趣,中間過程要注重課本知識與課外拓展的結合,并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揮學生的能力;結尾要突出課程主題,給學生留有回味、思考的余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上好一節效果顯著的語文課,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與人文精神的目的,需要教師對語文教學擁有充分的熱情與耐心。人文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結合方式還有許多,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結合當代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同時,教師必須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才能不脫離時代潮流,才能解讀時政熱點,培養出有優秀品質的學生,如在講述《藤野先生》時,教師要讓學生討論什么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綜上所述,人文精神培養是創新思維訓練的基礎,只有先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才能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此為前提,才能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敢于創新、勇于挑戰。創新與人文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需要語文教師花費心血、時間去努力摸索,積極突破傳統教學,更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提升自身的品格與拓寬
眼界。
參考文獻:
[1]徐宏.初中語文情感教育與創新思維的培養[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3):33.
[2]孫中成.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方法研究之淺論[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6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