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文
摘 要:歷史問題意識的養成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前提,是歷史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驅使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知識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此,主要立足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意識;培養對策
所謂的初中歷史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歷史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因歷史學科的特點和自身已有的歷史認知能力對所學的歷史知識、事件、人物等所產生疑問與探究的思維意識。這種思維意識潛藏在學生的大腦之中,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發揮學生的這種思維意識,不僅可以加深其對所學歷史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其歷史探究興趣,促進其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創設情境是指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能立足某一歷史問題,借助與之有關的圖片、實物、影視資源等直觀的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有趣的場景,借此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使其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地對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知識進行探索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輕松地利用實物投影儀、平板電腦等為學生創設與歷史問題有關的游戲情境、生活情境、視頻情境等,借此在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中,引導學生自主地走進新知學習之中。以“人類邁入電氣時代”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大國崛起》中的有關片段,然后發揮教學觸控一體機的作用,帶領學生直觀地進入這個歷史場景之中,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情境體驗的過程中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有一個感性的認知,同時產生電氣時代是什么樣子的,人類是如何走進電氣時代的等問題,在問題的驅使下,自主地對新知內容加以探究。
二、制定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播放與教學有關的課件、網絡資源等,制定相應的學習任務,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分配給各小組不同的任務,以此以小組為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以“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歷史活動開展中,按照同組異質的原則按1∶2∶1的比例將不同層級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之中。然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播放了與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關的課件,并引導各小組從起止時間、領先國家、重大標志、主要成就等方面對這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各小組成員可以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由不同層級的學生來探索相應的問題,對于較難的問題則合作探究。而小組長負責將本組探究到的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在這樣明確任務的驅使下,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獲得自主探究的機會,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其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促進其歷史思維的發展。
三、深入追問,引導學生主動思維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教師僅僅將教材中浮于表面的知識講授給學生,非但無法使其對所學的歷史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還會限制其思維的發展。對此,教師可以立足現代教學條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直觀的圖表,借此形式對所要講授的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發問,將學生從表層引向深入,在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理解的基礎上,促進其歷史問題意識的形成。仍以“人類邁入電氣時代”內容教學為例,在將教材中展現的基礎知識講授完畢之后,我利用圖表的方式(如下圖所示)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提問:推動這兩次工業革命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在該問題的驅使下,學生會在對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對比下,立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對兩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條件進行深入探究,進而在自主思維的作用下加深其對所學歷史事件的理解。
四、及時檢查,提升學生問題意識
在基礎的歷史知識講解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檢驗,以此使學生在歷史檢測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在運用中促進其問題意識的發展。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會立足教學內容以學案的方式為學生設置一些極具探究性的問題,然后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世界”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學案中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什么是資本主義?壟斷主義是什么?為什么英、德之間的矛盾會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主要矛盾呢?意大利為什么會在一開始加入三國同盟,而后又轉向三國協約之中呢……學生可以立足學案自主思考、探究。而我在學生完成學案之后,將其收集起來,及時檢查,發現學生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然后在新課教學活動開展中有針對性地幫助其解決問題,彌補其知識漏洞,促進其問題意識的發展。
總之,在歷史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創設情境、制定任務等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推動其問題意識的發展,為其核心素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曉華.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298.
[2]胡文芳.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