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瑞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這也是七年級前半學期的教學工作重點。
一、抓小初銜接
小學生步入初中,行為習慣和心理意識還處在小學階段,作為七年級班主任的我,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入校教育,讓學生領會并熟記《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和我校的《一日生活制度》的同時,多指導和引領學生,讓他們適應環境,融入集體,親近老師,接近同學,給學生一個心理和行為的適應期。
二、抓時間和紀律觀念
在引導學生學習內化《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總的要求下,結合學校校規及學生的實際制定本班的班規班約。強化時間觀念,讓學生明白什么時間該干什么事,必須牢記時間段內的要求和標準,做到不遲到、不延誤、不拖拉、不遲到。雷厲風行,行動統一,爭做合格中學生。
三、抓衛生習慣
農村學生公共衛生、個人衛生習慣淡化,在抓學生衛生習慣的過程中,從撿一片紙屑、不亂扔垃圾開始,努力做到“五個無”,即地上無污跡,墻面無污染,桌椅無刻畫,門窗無積塵,潔具無污垢。注重抓細節、抓關鍵、抓具體、抓反復、抓反彈。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和組,隨時隨地要求指導抽查,及時表揚總結通報。
四、抓秩序規范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秩序規范是學生生活的根基,也是學生將來做人的素養。我要從學生的早讀、放學、晨讀、出操、上下樓梯、課間、集會、吃營養餐等各個環節教育引導學生遵守秩序,遵循規范,努力做到“知”“行”統一。如就餐秩序:飯桌即課桌,飯堂即課堂。就餐時,要求學生做到“靜、凈、鏡”。“靜”——要求學生就餐時輕聲細語、細嚼慢咽,不發出聲響;“凈”——要求學生就餐中勤儉節約,珍惜一米一面,光盤光碗,杜絕浪費;“鏡”——要求學生就餐后保持飯桌、地面干凈如鏡,主動將餐具放入指定位置,不將飯菜拋灑到桌上、地上。
五、抓學習習慣
抓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1.抓課前預習的習慣。要求學生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課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系,找出所需的舊知識,并補習此時的知識;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畫出或記入預習筆記。這樣既能培養自學能力,又能提高聽講的興趣和效果。2.養成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的習慣。在課堂上,學生應積極主動地舉手提問,把聽課與閱讀中產生的問題記錄在書本或筆記本上,請教同學、老師及時解決。上課聽講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師在講課時運用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理解清楚。即遵循“五到”的原則,那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3.養成課堂自主學習的習慣。做作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分開來,對事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變換更靈活,可以促進知識的“消化”,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面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就會引起積極的思考。抄襲作業,不僅不能夠提升自己的做題能力,還會讓自己對學過的知識記憶模糊,甚至可能會降低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能力。4.養成質疑問題的習慣。質疑問題就是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向教師或學習小組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利用錯題本將預習和作業中積累的錯題向教師或學習小組中的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總之,抓學生的學習習慣,要教會學生學會怎樣聽課,做筆記;怎樣早讀,自習;怎樣預習,作業,考試。在各個環節中給予指導,直至習慣養成自然。
六、抓文明禮儀
禮儀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內容,禮儀教育是長期性的偉大工程。主要抓:儀容,面必凈,發必理;即男孩子留小平頭,顯得整潔干凈,富有朝氣,并顯示出一種陽剛之美;女孩子可以梳辮子或理短發,這樣就顯得清新活潑。服飾,以校服為主,衣必整,鈕必結;即穿統一的校服不僅可以淡化學生之間的貧富差距,培養學生的平等觀念,而且校服造型簡潔,活潑大方,使人精神振奮。課堂禮儀:上課起立說“老師好”,下課起立說“老師再見”;尊師禮儀: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主動向老師鞠躬問好;同學間禮儀: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寬容理解,善解人意。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同學,把孝敬帶給家長,把謙讓帶給社會。要求師生間、同學間交往注意基本的禮節;待人接物要懂得必要的禮儀;例如在發送短信、接打電話時,體現對人的尊重;購物、就餐、乘坐公交車時,自覺排隊;在就餐、上下樓梯時或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遇到問題及時溝通,多做自我批評,請求對方的理解和諒解。
總之,新班級新風貌,習慣是關鍵。舉止規范,言行高雅,遵紀守法,文明有禮,才能促成一個班的班風、學風。“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好習慣成就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