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靚
摘 要 空間建構教學是現代建筑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在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在傳統建筑學課程中引入空間建構的教學實踐,分析和總結普通高校建筑學專業中開展建構教學的主要經驗,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建筑學 空間建構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23
Abstrac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odernism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he space-build pedago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course. Through the study of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introduces the space build course into desig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major,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education experience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 Architecture; space-build; education practice
0 引言
在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中,建構教學也被稱為營建、搭建、建造、營造等,其基本內容是通過組織材料建造和制作實物的實踐來完成建筑學學習的活動。[1]由于建筑學具有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特點,自上世紀50年代起,建筑學專業培養體系中便出現了建構課程。然而由于種種現實因素,迫使建筑學教學體系中的建構課程逐漸縮減。[2]時至今日,在國內各高校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的戰略背景下,傳統的圖紙教學與抽象構思不僅滯后于當今計算機與虛擬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步伐,而且難以滿足學生對建筑設計過程認知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使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相脫節。
隨著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興起,自20世紀初起,代表現代主義建筑的建構教學理念逐漸受到重視,在經歷了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教學體系;約翰·海杜克等人的“德州騎警”與“九宮格”教學實踐;[3]瑞士ETH-Z“蘇黎世模型”教學體系、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空間建構系列課程、法國建筑學院注重空間設計與建構的教學思想、美國庫柏聯盟(The Cooper Union)的空間教育體系等一系列探索后,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中,對空間的認知體驗和對材料結構的真實建構已成為當今建筑學教學的改革趨勢。[4]由于長期受“布扎”教育體系①的影響,我國建造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主要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以顧大慶[5]、丁沃沃[6]等學者為代表的建筑教育者反思了我國一直以來學院式建筑教育的弊端,介紹并提倡建構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姚剛[7]等學者通過建構教學實踐總結開展建構教學的主要經驗。總之,學界普遍認同建構教學的融入是傳統建筑學教育走向現代建筑學教育的主要標志之一。目前,建造教學環節在各主要建筑院校教學體系中的實踐比較成熟,而在其他建筑類院校的普及仍有待開展。
為此,本研究通過在普通高校建筑學專業低年級的設計教學中,融入建構類教學環節,使學生通過空間建構的實踐過程,理解和完善對建筑設計過程的認識,并通過教學實踐前后的問卷調查,對學生專業認知情況進行總結驗證,以求為建筑設計課程中建構教學的完善提供案例參考。
1 建構教學的制定與實施
1.1 設計課程中的建構教學引入
將建構課程設置于建筑學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1)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建筑學“老八校”建構課程的教學經驗表明空間認識、空間體驗是建構教學最基本的目標;②(2)建構教學中空間認知與體驗的教學內容與空間構思密切相關,符合建筑學一、二年級入門級建筑設計的教學要求;(3)與高年級開展的建構教學課程相比較,在建造技術、師資力量、材料造價等方面的標準較低,可實施性強。空間建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尺度,感知空間,并為建筑設計的抽象構思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方式上,圍繞課程中的兩個建筑設計題目分別制定相應的建構題目,使學生在設計構思與空間感知中快速成長。
1.2 教學內容與目標
針對幼兒園和小型圖書館兩個建筑設計題目,建構教學內容亦采用一大一小兩個題目。小題目利用簡單的材料開展滿足手掌功能的模型制作,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先通過滿足小尺度的模型學會對不同材料的連接與質感的體驗;大題目是在固定的空間范圍內開展空間設計,并將設計方案以1:1 比例搭建。前者為學生獨立完成的設計作品,后者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從設計到實施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這也是建構課程的重點內容。此外,空間建構過程中對材料的選擇、連接以及結構等技術問題,也是課程中的難點,需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指導。
1.3 課程實踐
建構課程的實踐過程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任務書的講解與建構理論介紹環節,針對教學難點重點講解不同材料的連接技術;第二階段是輔助學生開展設計構思與設計過程;第三階段是指導學生開展空間搭建的過程;第四階段學生對搭建作品進行體驗,作品交流討論的環節(如圖1所示)。
2 教學總結與展望
經過建筑學1502班和1602班各16個學時的教學實踐,從教學效果評估與學生訪談調查兩個層面考察建構教學成果。首先將開展建構教學兩班學生與同年級未開展建構教學的班級授課效果進行對比總結;其次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問卷等調查方法,分析和驗證建筑設計課程中建構教學的重要性。
(1)從教學效果上將建構教學與傳統授課方式相比較:一是完整體驗到建筑設計到實體空間建造的全過程,使學生對設計過程有了深入的理解;二是建造經歷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教學中出現的不良學習態度;三是團隊合作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協作,為工程實踐中的平穩過渡奠定基礎。
(2)學生通過空間設計與搭建課程學習,與未開展搭建課程的班級相比較(如圖2所示):一是體會到場所環境在方案設計中的重要性;二是認識到材料質感、節點細部與建筑整體的辯證關系;三是對建筑外立面造型與內部空間尺度的認知更為理性。而這些認知與工程實踐中建筑設計的真實表現更為接近。
以上研究表明,在建筑學低年級設計課程中融入建構教學,符合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國內高校現代建筑學專業培養的發展趨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然而,考慮到各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學特色,建構教學在課程實踐中還需考慮以下兩方面問題:(1)考慮小尺度模型制作與1:1模型建構在設計課程中的比例,小尺度模型可實施性強,但缺乏1:1模型空間體驗的真實性,而1:1模型也存在搭建周期長,技術要求高等問題。因此需結合具體課程的教學目標合理安排兩類搭建題目;(2)由于不同材料在搭建過程中的連接方式不同,考慮到安全性、專業性及經濟性等問題,建議給予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經費及場地等條件的支持。
注釋
① 布扎體系(Beaux-Arts)主要是指巴黎美術學院建筑系的教學體系,是建筑學教育主要的教學體系之一,對近現代歐美建筑院校教育體系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② 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三年級開設移動空間設計建造實踐課程;東南大學一年級開設地標設計建造課程,四年級開設概念建筑建造課程;同濟大學一年級開設24小時紙板建造,二年級開設約會亭等建造實踐;東南大學暑期實踐開設緊急建造課程;天津大學一年級開設建構課程等。
參考文獻
[1] 張早.建筑學建造教學研究[D].天津大學,2013:3.
[2] 錢峰,伍江.中國現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26.
[3] 朱雷.“得州騎警”與“九宮格”練習的發展[J].建筑師,2007(04):40-49.
[4] 周瑾茹.空間建構理論方法在我國建筑教學中的探索實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30.
[5] 顧大慶.繪圖,制作,搭建和建構——關于設計教學中建造概念的一些個人體驗和思考[J].新建筑,2011(04):10-14.
[6] 丁沃沃.過渡與轉換——對轉型期建筑教育知識體系的思考[J].建筑學報,2015(05):1-4.
[7] 姚剛,董凌,叢勐,李海清.建造如何教學?——東南大學“緊急建造”教學實驗[J].新建筑,2011(0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