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專業現狀分析
1.1 成效與經驗
軟件技術專業現有在校生300人,專任教師8人,高級職稱教師100%,4名院級青年骨干教師。擁有5個實訓機房。近三年,立項省廳級課題8項,獲得國家專利和軟件著作權60項;學生獲國家級技能競賽二等獎3人次,國家級技能競賽三等獎3人次,省級技能競賽二等獎18人次,省級技能競賽三等獎15人次,教師獲省級競賽二等獎及以上1人次。
1.2 差距與不足
1)專業建設標準不能完全適應IT產業發展的需要。現有專業的崗位能力、教學、師資隊伍、實訓機房等建設標準與在校學生的規模與IT產業發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2)課程建設需要進一步提升。以院級精品課程、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名師空間等形式進行了系列課程的建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但課程的建設成果沒有大的突破,同時課程資源的建設質量需要不斷提高,并需要大力推動課程資源的利用。
3)青年教師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本專業35歲左右的青年教師占到了62.5%。青年教師充滿活力,學習能力強,但其整體的課程開發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偏弱。因此,如何快速提升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需要進一步系統謀劃。
2 專業建設目標和思路
2.1 專業建設目標
本專業擬通過五年建設(到2020年)達到骨干專業建設水平。具體達到以下目標:
1)在校生達到400人。
2)整合核心課程進行項目化改造,形成項目集群式的課程體系。
3)學生技能競賽獲得國家級一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2項。
4)開展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試點。
5)取得省級標志性成果1項。
6)技能抽查、畢業設計抽查達到全省的前30%,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全省前10%。對口就業率達到80%。
2.2 專業建設思路
基于“總體規劃,系統推進,突出重點,彰顯特色”的建設基本原則,緊跟IT產業前沿技術和崗位需求,進行專業動態調整;通過適應IT中小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以院級優質課程、特色資源庫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以項目合作為紐帶,積極開展技能培訓以及應用技術的研究與成果轉化,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通過三至五年的建設形成骨干專業特色。
3 專業發展規劃內容和措施
3.1 專業發展方向及定位
1)專業發展的技術方向。軟件技術專業立足未來IT產業發展趨勢,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發展方向,定位在培養具備從事智能制造類應用領域軟件系統的測試、分析、設計、開發和維護能力的職業技能型人才。
2)“現代學徒制”試點。緊跟智能制造服務專業群完善“職業體驗、職業適應、職業融入”三段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期內,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通過實施現代學徒制,增強學生職業能力,解決IT企業用工穩定問題,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3.2 專業標準及質量建設
1)專業標準建設。瞄準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面向移動互聯設備互聯互通、系統集成和信息系統開發等相關崗位,根據崗位要求分析確定人才培養要求。
逐級分解并梳理能力要求,程序員基礎能力課程、核心能力課程,并結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需求,培養全程融入創新思維、質量意識、軟件開發等基本素質、形成尊重勞動、團隊協作的工作態度,具備精益求精、專注專業的IT匠人意識,以及訓練敢于開拓,樂于創新的基本素養。
建設三類課程標準,一類專業群通識課程,主要以基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IT匠人精神和尊重勞動的態度為主要培養目標;二類課程為核心能力課程,主要以專業綜合知識、綜合技能、創新意識、質量意識及團隊協作意識為主要培養目標;三類課程為拓展課程,主要以專業相關拓展知識和技能以及IT企業新技術、新框架等為主要培養目標。
2)課程質量監控。充分利用學校課程網絡資源平臺,本專業核心課程實行全網絡課程,全程監控課程教學情況,教師所有教學內容必須發布在網上,所有作業網絡完成、所有學習測試網絡完成,學生成績由網絡匯總給出,并及時公布,積極嘗試翻轉課堂,充分利用課程網絡平臺開展課前課后學習,將課程網絡平臺打造為本課程質量在線監控平臺。
建設進度表:到2017年7月完成一門核心課程試點,到2018年12月完成兩
門核心課程試點,到2020年12月完成六門核心課程運行。
3.3 課程及教學資源建設
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項目化改造,形成項目集群式課程體系。高起點建設,引進第三方平臺,按圖文并茂的方式開發資源。積極推進爭取國家專業資源庫建設項目,開發配套特色的圖解式的專業教材,配套動圖、動畫、視頻化的教學資源,建設5-6門核心課程資源。
3.4 專業實踐條件建設
1)加大實訓室建設力度,為學生實訓提供理想的課程設計場所,在未來3-5年主要建設以下10個實訓室:移動互聯應用開發實訓室2個、J2EE企業級開發實訓室2個、智能技術應用實訓室2個、軟件測試實訓室2個、人工智能實訓室2個
2)通過和企業合作,建設3-5個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3.5 專業師資團隊建設
1)師資團隊建設目標。通過下企業工程能力實踐、支持教研教改、鼓勵科研和技術服務、國際交流學習等途徑,改善專業師資隊伍結構與素質,提升骨干教師的專業建設、教學教改、科研服務的能力。建設期間,共培養1名省高校訪問學者,1名省級青年骨干教師,省級以上教學名師數1個、省級專業帶頭人數1個、“產業教授”數1個、教研團隊1個、技術服務團隊1個、創新創業團隊1個、新進教師3-5名。
2)教學競賽。建設期間,教師參與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教師獲省級競賽二等獎及以上2人次,校級競賽二等獎及以上3人次。
3)建設措施。根據課程建設的目標,教師制定五年規劃,確立自己的專業方向和發展目標建設一門高水平的網絡課程。
(1)制定教師選聘規范,繼續完善教師聘任制,競爭上崗機制,優化教師隊伍。
(2)拓寬師源渠道,取內“培”和 外“聘”兩種途徑加大教師引進力度,加大對骨干課程的師資培訓和投入力度,特別是來自企業的具有較強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來校任教。
(3)繼續完善“教師幫帶”制度,對新引進教師加強指導和幫助,使他們盡快成長,適應教學工作。
(4)加強對教師培訓力度,通過教師舉辦各種講座、聽課、到企業培訓等方式,迅速掌握行業新技術。
(5)舉辦各種教學比賽,優化成才環境,培植教師成長的沃土。
(6)加強對專業課程教師培訓力度,爭取做到全員培訓。
(7)加強教師科研工作的指導,加強教師動手培養,每名教師每學期都要完成一定的實訓任務。
(8)實行政策傾斜,激勵教師投身骨干課、核心課教學。
3.6 專業特色構建
1)建設好兩個團隊。按照“定方向、定成員、定目標”的建設思路組建課程開發團隊1個,每個團隊給予9萬元專項經費資助,團隊依據研究方向開展教學、課程項目化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與教學有機結合,支撐專業發展。
引入行業有影響的專家,學院授予其“產業教授”稱號,按照“產業教授+校內技術服務型正(副)教授+技術服務講師”模式組建技術服務團隊,建設1個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智能應用技術服務團隊,每個團隊給予9萬元專項經費資助。
2)提升應用技術研究與推廣。面向經開區微型企業,圍繞IT行業開展技術服務,申報省廳級科技應用課題2項以上,獲得專利10項以上,橫向課題4項以上,到賬經費年平均2萬元以上。
3)組建1個由跨專業、跨學科骨干教師和行業專家組成的創新創業團隊。團隊緊緊圍繞“創新創業”主題,以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為基點,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創新,開展創新創業網站建設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
李平,男,湖南津市人,網絡工程師,研究方向:軟件技術開發、教學管理。